古老神奇的景頗族、神秘味道的景頗菜
目前中國國內居住的景頗族人數最多的地方就是隴川。隴川,傣語稱“勐宛”,意思是太陽照耀的地方。
相傳1000多年前,景頗族先民就從白雪覆蓋的青藏高原上遷徙到溼熱多雨的高黎貢山餘脈叢林。這裡陽光溫暖、雨水充沛,加上景頗族先民對太陽神特別地敬重,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習俗。如現在的景頗族人每年都要慶祝的隆重古老節日——“目瑙縱歌”,節日當天,很多的人排着長隊轉圈跳舞,也是在表現景頗族祖先在遠古的時候,從喜馬拉雅山跋山涉水艱辛南遷的征途。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中,“目瑙”系景頗族景頗支語,“目”指天神目代;“瑙”指祭祀舞蹈的動作;“縱歌”系景頗族載瓦支語,是“大家一起跳舞”的意思。而“目瑙縱歌”不僅僅是一種舞蹈,在1950年以前,是景頗族區域內較大的祭祀活動,是爲祭祀最大的天鬼——“木代”而舉行的隆重儀式;1950年以後,就成了大型的以羣衆性歌舞活動形式呈現的盛會。
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景頗族的“目瑙縱歌”節。在羌星央枯地方目瑙縱歌舞場,“目瑙示棟”豎立在舞場中央,上面繪有目瑙舞蹈路線的圖譜,也叫景頗族的遷徙路線圖。它是景頗族人心中最神聖、最崇敬的圖騰柱。
人們會從四面八方彙集到目瑙縱歌舞場,男子穿黑色衣褲,手執長刀;女子則頭戴紅花包頭,上裝爲黑色短襟,胸肩背飾有銀泡,下裝爲紅黑筒裙。當鼓聲、鑼聲響起,人們尾隨着排成兩列縱隊,身穿龍袍、頭戴孔雀翎的長者“瑙雙”(景頗語對領舞者的稱謂)一起進入舞場,在“瑙雙”祭拜了“目瑙示棟”後便開始縱情跳起“目瑙縱歌”舞。
身穿龍袍、頭戴孔雀翎的長者“瑙雙”
千萬人都尾隨在“瑙雙”後面,隊形形成一個個巨大的圓圈。千萬人都踩着同一個鼓點的節奏,齊歌共舞。而且,這種轉圓圈跳舞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舞蹈形態。據云南民族大學舞蹈系副教授黃大廣介紹,圈舞這個形式就是古人宣泄歡樂、展示愉悅、祈福辟邪的象徵。
在跳舞中,男人們手中的長刀亮光閃閃,猶如勇士;女人們則左右扭動雙肩,手持着手帕或花扇,跺腳朝前走,身上的銀泡好似孔雀開屏,隨着跳躍發出的清脆的“嚓嚓”聲,人們還情不自禁地唱出地“哦……然、哦然、哦然……”的歡呼,此起彼伏、場面十分熱烈。長長的隊形隨着鼓點不斷地迴旋起舞,但毫不紊亂,舞蹈動作也歡樂明快。據當地人說,這麼多人一起跳的“目瑙縱歌”往往通宵達旦,以至連續二至三天才會結束。
居住在大山中的景頗族人不僅能歌善舞,溼潤的氣候孕育出的漫山遍野的山珍,也讓他們成爲大山裡的美食專家。他們以當地獨特又原始的做法,以喜辣、苦的偏好,創造出辣、酸、苦完美融合後的具有獨特風味的景頗菜餚。
景頗民諺中“舂筒不響,吃飯不香”
在《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解釋:“舂,搗粟也。”在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用石臼使穀物破碎或去殼的過程統稱爲“舂”。但景頗族人卻把這種傳統的手工“去穀皮”方式轉變爲菜餚的製作方法了。
在景頗山寨,家家都有一個舂筒——用大龍竹根部一節制成大竹筒,備木棒一根,再將各種食材和調料放入筒內,用木棒舂碎入味,就是當地特有的“舂菜”。
這種“舂菜”在舂的過程中,調料是當地出產的豆豉、小酸茄、野芫荽、辣椒、花生、芝麻、核桃、姜、野香菜、蒜等,甚至還有魚腥草、苦子果等藥用食材。在與其它蔬菜肉類等食材一起在舂棒的搗壓下,核桃仁飄香、生辣椒和姜、香菜提香,酸、辣、鹹得以充分融合,新鮮的蔬菜汁液在擠壓中散發出陣陣清香,肉類食材如混合烤乾巴、烤肉、鱔魚、乾魚等,在舂的過程中混合着各種香味。這麼一道鮮香偏酸略帶辛辣的舂菜,在當地是極好的下飯菜。
而且,舂菜還分爲熟舂和生舂兩種。熟舂多適用於製作肉類,且均取烤乾的瘦肉或可搗碎的骨骼。像景頗舂菜中的經典——“舂乾巴”,就是將火燒黃牛肉乾巴先用木棒敲打鬆軟,撕成細絲,再放入舂筒中,加入香柳、生薑、小米辣等佐料一起舂。經過了“千錘百煉”,這一被人們認爲是世界上最歷經苦難的肉,看似軟綿又不失嚼勁,酸辣、香爽的口感,吃一口乾香四溢,且齒頰留香。
而生舂則以植物菜爲主,有巖姜、生薑、馬皮泡、奶漿菌、魚腥草、豇豆、蠶豆等。由於舂菜是涼的,又有魚腥菜等這類藥用食材的加入,天氣炎熱後,吃起來也格外清爽。
用芭蕉葉做成的燜飯
在景頗族的山寨品嚐美食,芭蕉葉可謂是萬能的,先是可以替代炊具;而且用芭蕉葉做成的燜飯也是一道特色美食。
將剛剛採摘回來的芭蕉葉,包裹着各色剁碎的蔬菜、剁成細絲的肉,還有香柳、薄荷、野香菜、韭菜、蔥花、小米椒、蒜末和生薑等調料,加入生抽、白砂糖和鹽,充分攪勻,用芭蕉葉包裹好,放入火炭中的架子上燜烤。在火力的炙烤下,清新的芭蕉葉慢慢滲出肉汁,裹挾着蔬菜的味道,待燜烤至熟。此菜即具有肉香味,又有綠葉迸發出的清香,十分爽口又開胃。
當然還有經典的芭蕉燜鯽魚。將鯽魚切成小塊,混入辣椒、野香菜等調料,再用芭蕉葉包裹,放炭灰上燜熟。肥嫩的魚肉浸透着芭蕉和各種香料的清香,魚肉鮮香,別有風味。
而且,更少不了的,是用芭蕉盛飯菜的景頗族手抓飯,又名“綠葉宴”,是雲南十大名宴之一,也是景頗族的特供宴席。景頗族愛吃糯米飯,而米飯的顏色是用植物的葉片和樹幹舂碎取汁經浸泡染色蒸熟後的,俗稱花米飯。圍在米飯周圍的配菜有烤豬肉、烤牛肉、鬼雞、舂乾巴、幹筍等,還有甜品類的甩手粑粑,最後還有蟲子類的包燒,就看你敢不敢嚐了。
最熟悉的“景頗鬼雞”
“鬼雞”,名字聽起來好可怕,但只要嘗過一次,就會對它的味道難以忘懷。
景頗鬼雞
這道菜是由景頗族盛行殺牲祭鬼神的習俗衍生而來的。在景頗族的文化中,殺雞祭祀是頭等大事。景頗人每年都要進行兩次“農尚”(農業生產生活)祭祀活動和一次供奉祖宗的祭祀活動。祭祀時,景頗族人將煮熟涼透的烏雞肉撕碎,佐以姜蒜、野芫荽,滴入檸檬汁,最後撒入一把小米辣,就是一道令人“聞風喪膽”的景頗鬼雞,吃起來鮮嫩爽口,也是款待客人的上好佳餚。
景頗水酒:是酒不是水
景頗族幾乎家家都會釀酒,其中酒麴是尤爲講究的,獨特的製作技藝也是區別於其他制酒技藝的重要特徵。據說製作酒麴使用的野生藥草多達40餘種,而且不同村寨所使用的藥材也不盡相同,數量多寡也不一樣,所以,各村寨不同藝人釀出的酒口感也不一,各呈香美,豐富多樣。
景頗水酒
制酒的工序十分講究,原料多用大米、紅米等,還有甘冽的山泉水。洗淨浸泡後的糧食,在柴火下慢慢蒸熟,散發出陣陣飯香。將熟透的米放涼,與酒麴拌勻。入土罐中慢慢發酵,待有酒味時打開,把山泉水倒入,就成了水酒了。
在景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多數人家飲酒量是很大的,每年都要多次釀酒。第一次加水的“頭酒”,味道最爲醇厚,只有最受歡迎的客人才能品嚐。頭酒喝完後,可多次續入山泉,水酒的酒精度數也隨之被稀釋,水酒就被當作日常飲料來暢飲了。
跳完目瑙縱歌舞,吃一頓獨特的景頗菜,再飲一筒景頗水酒,慢慢回味着一天的快感,景頗族人的熱情,還可以真切地體會到景頗族在大山中生活的最原始本真。
編輯:果然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