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大夫樊新甫:把治病救人刻在骨子裡

人民網記者 汪瑞華

整整一上午,樊新甫幾乎沒有離開過診間室的椅子。

接診完最後一個患者,他才站起身,活動筋骨,喝上兩口只剩餘溫的茶水,隨後和學生覆盤起上午的診療情況。

樊新甫,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附屬醫院(蕪湖市中醫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安徽省第三批次中醫學術經驗和臨牀技術傳承人。同時,他還兼任安徽省中醫骨傷質控中心和安徽省基層中醫藥質量控制中心的主任。

自1990年從安徽中醫藥大學畢業後,滿打滿算,今年是樊新甫從醫的第35個年頭。35年來,樊新甫始終紮根一線,“把愛好當職業,把工作當事業,如何讓患者好看病、看好病是行醫的最大追求。”

剛參加工作之初,樊新甫就職於老家泗縣中醫院。雖然那會年輕,但憑藉高超的推拿手法,讓他的名氣在縣城不脛而走。

“口口相傳,一天至少要接診20多名患者,有的甚至從外地慕名而來。”樊新甫回憶道,也正是那幾年的基層經驗積累,讓自己對中醫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醫講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基層待的時間越長,樊新甫越明白:中醫絕不是照抄照搬就行,而是要結合臨牀實踐,積累大量病例經驗,才能成長爲一名合格的醫生。中醫也並不單單只是推拿、拔罐、刮痧,還有很多自己未曾涉及的領域。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

名氣之下,樊新甫沒有止步,而是加倍努力去捕捉、迴應基層羣衆的健康需求。同時不斷學習中醫經典、醫案,在實踐中勤勉鑽研、提高中醫診療能力。

“當時一邊上班一邊考研,天天早起背英語,晚上覆習專業課,動力來自於患者的信任。”樊新甫坦言。

2003年,樊新甫順利“上岸”考上研究生,隨後讀研期間,他又主動申請去上海進修,正是憑着這股闖勁,爲他在中醫骨傷學科上的建樹打下了基礎。學成歸來,他成爲蕪湖市中醫醫院引進的第一批研究生。

熟悉樊新甫的患者知道,問診的時候,他總會耐心溝通。因爲在他看來,瞭解患者是什麼樣的人,比了解他們患什麼病更重要,在問診中得知患者的生活習慣,分析其病痛成因,常常有助於進一步的診療。

用情溝通、用心體悟、用力診療,鑑於在關節骨科、脊椎骨科上的成功範例,讓樊新甫的診室外總是排起長隊,門庭若市。“我們都在樊大夫這裡看病”“聽朋友介紹樊大夫醫術好,專門從外地趕來的”……採訪中,這樣的聲音不絕於耳。

在擔任蕪湖市中醫院副院長之前,樊新甫平均下來,一年要參與600臺骨傷手術,忙起來的時候,手術檯上一站就是一天。即便是現在,忙於行政業務的他,依舊“刀耕不輟”,常年利用中午和週末的休息時間,爲患者手術。

行醫35載,樊新甫對中醫骨傷有着自己的見解。他告訴記者,一方面要把老祖宗傳下來的復位手法繼承好,另一方面要發揮好中醫藥的關鍵作用,讓患者不手術也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不僅可以減少手術住院率,最重要的是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科技改變了生活,也改變了行醫問診。

採訪的當天下午,樊新甫高鐵趕赴蘇州,考察智慧醫院、5G電子病歷等相關事宜。“我們要繼承好傳統,但不能拘泥於傳統,有了新技術的加持,可以讓醫生騰出空來,把更多時間讓給患者。”樊新甫如是說。

作爲一門經驗學科,中醫自古遵循師承教育,注重相互借鑑、相互學習。

“每一次耐心細緻的問診、每一張嚴謹審慎的處方、每一臺高難手術的處理,都記錄着中醫的積澱和傳承,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治病救人刻在骨子裡,爲百姓健康保駕護航。”樊新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