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鎮院三寶合體展出 策展見新意、後人汲古創新

元代曹知白的〈山水〉已可見和北宋寫實不同的表現手法。(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許多人走進故宮欣賞限展「國寶」水墨畫時,往往略感失望發現「畫好黑!」肉眼幾乎看不出畫中細節。故宮書畫文獻處副研究員何炎泉表示,古畫確實會因爲時間久遠而黯淡,幸而當代數位科技、媒介多元,此次三寶合體展出,也在策展手法上創新,要讓觀賞者都能「看得見!」

由於〈谿山行旅〉完成已有千年,〈早春圖〉與〈萬壑松風圖〉也都有900多年曆史,三者又都是絹畫,纖維的老化變黃在所難免,此次故宮除了在202展櫃呈現三幅國寶畫,也針對觀衆不易看清畫面而進行多元策展,包括在206展間規畫85寸的8K電影,不斷播放三張作品的高清畫面,另有3臺小螢幕播放局部細節。

三件國寶畫作除了看其本身的構圖、細節,也看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後人倣作的不同詮釋手法。此次於204展間可看到受三家風格影響的九幅繪畫,從元代至民國,均呈現了後人汲古創新的風貌,故宮書畫文獻處處長林麗江以元代曹知白的〈山水〉爲例,「形體開始解散,看到比較多是筆墨。」看的是線條和筆墨變化,山變得虛無飄邈。

「筆墨展現的是人格,中國畫慢慢轉向筆墨強調」林麗江指出,繪畫尺寸也變小,非常適合是文會時互相賞析,交流情感的工具,而不只是要呈現真實的大自然。「如明代董其昌說法,若要看自然,就去看大自然;若要看畫,就是看筆墨。」她也指出中國山水畫轉變的關鍵時期就是在元代,到明代已更爲強調筆墨的強勁,「至於是不是有三度空間,是不是合理,已不是當時關注的要點,因爲在宋代這些就已經做到了。」

蘇東坡時曾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林麗江指出,由此可看出宋代已不追求畫的真實性,她表示:「在繪畫已達像的最高峰時纔會往另一個方向前進,這和西方繪畫也類似」從寫實到印象派,林麗江指出中國畫其實也有這樣的過程,而且開始得很早。又如藍瑛〈仿李唐層巖紅樹〉會發現畫中山水如夢境般極不真實,與北宋三家相較,即可看出中國繪畫的發展與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