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創新談)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肖尤丹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8日 第 19 版)
應對新挑戰,需要我們更加積極應變求變,圍繞加快推動更高水平的科技開放,着力塑造與國家實力地位和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開放創新格局
前不久,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之旅。本次任務搭載了歐洲航天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法國氡氣探測儀、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等4個國際載荷,獲得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這是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結出的最新成果。
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纔是正道。隨着科技探索的深入,分工協作日益精細、複雜,科技合作的廣度不斷拓展、力度持續增強,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科技合作呈現出一些新特點。應對新挑戰,需要我們更加積極應變求變,圍繞加快推動更高水平的科技開放,着力塑造與國家實力地位和科技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開放創新格局。
全面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拓展合作新基礎。世界發展受益於科技進步,人類命運因科技合作而更加緊密。眼下,應對人工智能風險、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等共同挑戰,國際社會攜手合作的要求更加緊迫。從利益共享到科技共治進一步擴展我國國際科技合作的基礎,有助於推動我國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深度和廣度。有必要主動參與全球科技規則制定,通過設置全球性科技創新議題等方式,提升我國在前沿科技、知識產權、科技倫理、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全球科技治理話語權。
發揮大科學裝置平臺效應,培育合作新優勢。大科學裝置是引領前沿科技突破的關鍵工具,跨國界、跨學科科研合作成爲大科學裝置建設運行的主流。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經佈局建設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中35個已建成運行,數量規模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加強大科學裝置建設運行的國際化環境建設,讓資源和數據開放更便利,不僅能爲前沿科學突破和世界科技進步提供支撐,還有助於匯聚頂尖科技人才和資源,推動我國從全球創新網絡重要參與者轉變爲不可或缺的關鍵貢獻者。
構建國際化制度生態,激發合作新動能。推動國際科技合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集中各方力量,營造促進國際科技合作的良好氛圍。堅持以開放促創新,將開放融入科技治理全過程,健全科技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比如,圍繞出入境、居留居住、金融服務、教育醫療等環節,補齊開放創新的一些短板,提升國際科技合作和跨境創新創業便利化服務水平。此外,安全是持續開放的保障,開放是長久安全的基礎。加快健全和完善開放創新安全制度體系,還應注重開放發展與安全保障的協調,爲開放提供製度保障。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開放合作的大勢不可阻擋。國際環境越複雜,我們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統籌開放和安全,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在新的起點上,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進科技創新,以高水平開放構建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我們一定能譜寫國際科技合作新樂章,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作者爲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