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無力痛難忍 因這不可逆的免疫疾病作怪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造成的慢性發炎性關節炎。( 示意圖/ Shutterstock )

一名中年女性從事飯店房務工作,除了工作忙碌外,回家還要處理許多家務,兩年前手部關節開始出現腫痛,以爲是過度工作導致而不以爲意,但後來症狀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工作表現,請假在家中休息還得忍受公婆指指點點,只好強忍不適繼續工作,最後因拿鍋鏟炒菜都無法施力只好就醫,到醫院檢查後得知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初期以口服藥物治療但無法達到改善目標,在醫師建議下使用生物製劑及定期回診後,病情大幅改善,工作及家庭生活逐漸回覆正軌。

●不可逆的發炎性疾病 類風溼性關節炎莫輕忽

臺北榮民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主任陳明翰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造成的慢性發炎性關節炎,它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罹患率是男性的3倍,推估全臺約有超過10萬名患者。類風溼性關節炎除了與家族病史有關外,抽菸及牙周病也是罹病高危險因子,需要特別警覺。

陳明翰說,類風溼性關節炎最容易表現在「晨僵」症狀,也就是早晨睡覺醒來手指會開始僵硬,且持續時間超過一小時。另外一個表現就是「關節腫脹」,但並非所有類風溼性關節炎都會以對稱性關節腫脹來表現,初期往往是單側關節開始發炎,再發展到對稱關節處,由於好發於近端指關節或掌指關節,常造成許多日常生活到不便,如擰毛巾、炒菜或騎機車加油等動作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另外,類風溼性關節炎會造成長期發炎反應,因疾病進程緩慢有時不會讓人有警覺性,因此臨牀發現許多患者因爲顧及家庭與工作而選擇長期隱忍,或自行服用止痛藥強撐着。但類風溼性關節炎不會因爲休息或調整飲食就能改善或消失,而長期控制不良恐導致關節出現不可逆的變形,所以陳明翰強調,如有相關症狀應儘早就醫診斷,把握黃金治療期。

●疾病治療武器多元 生物製劑精準達標改善病情

陳明翰指出,民衆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症狀不易自我診斷,也容易跟退化性關節炎混淆,因此建議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醫師會透過抽血瞭解發炎指數,加上影像學(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檢查是否有關節積水、發炎及骨頭侵蝕,再根據患者關節腫脹部位及疼痛程度進行綜合評估,最後再和患者共同討論個別化治療方案。

陳明翰說,目前針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除了使用消炎止痛藥來減緩疼痛外,也會使用類固醇來對抗發炎,但副作用較多。因此,現今主要是以類風溼性疾病修飾藥物(DMARDs)來協助患者改善病情,不過,仍有約2至3成患者疾病控制不佳,或是無法忍受這些藥物的副作用,此時醫師就會評估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來介入治療。目前生物製劑種類很多,透過不同的機轉,可以精準阻斷髮炎因子,有效預防關節惡化,達到疾病控制效果,對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陳明翰提醒,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不可自行停藥或中斷治療,避免關節再度惡化變形,並降低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患者也應學習跟疾病和平共處,目前治療方式多元,只要透過良好醫病溝通,共同擬訂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相信能有效讓患者找回生活品質。

文章來源:本文由《健康醫療網》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