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籲善的循環 提高能源效率

工研院綠能所環境技術總監蔡振球。(鄧博仁攝)

環境技術如何成爲企業永續發展關鍵,工研院綠能所環境技術總監蔡振球分享,去年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有幾個重要決議,再生能源希望再增加。但除這個很重要外,很多中小企還不曉得怎麼提高能源效率。而這幾年來已有非常多的方法,要請大家思考用新的技術、新的設備,來做調整改變。

現在很多老闆講說如要換車,蔡振球會建議至少要從油電混合車開始往上跳。而且目前蓋一棟建築不是綠建築,或是產品沒有一級能效的話,未來在行銷、銷售過程中,影響也會非常大。

他指出,像是金融業很多銀行開始訓練員工瞭解綠色融資,跟廠商說配合綠色金融就可以獲得減碼,就有一些錢出來可以去做ESG投資,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善的循環。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去年試行,蔡振球強調,國內有1000家左右廠商,賣到歐洲的產品,會被問這批產品、這個貨櫃,碳排多少?這就是產品的碳足跡。最可怕的是綠色採購供應這一部分,要提供相關碳排數據。

例如螺絲螺帽業,會被問鋼從哪裡買來的?會一直往前做追溯。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供應鏈會被要求。工研院前年做了2家國內的隱形冠軍監測,其中一家是做鎖的廠商,他們發現鎖賣到歐洲區,有94.2%碳排是從原料端,就會開始要求給的原料可否低一點(碳排)。

蔡認爲,這是良性的驅動。畢竟碳關稅不只歐盟在做,美國明年也可能會有比較大的改變,日本、韓國都會啓動。

先自己做減碳,真沒辦法的時候就得買碳權,但蔡振球提醒,買來是別人的,自己減下來是自己的,所以優先要做的是先自我盤查。

另外他建議中小企業,如一個供應鏈啓動碳盤查的話,不要全部都找外部查證 因爲是非常的貴,可先用數位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