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快評︱清水源追討超4億元損失啓示:事前盡調和事後風控對併購至關重要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近日,清水源(SZ300437,前收盤價7.80元,市值20.05億元)通過民事訴訟,追討因併購河南同生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生環境)而造成的超過4億元損失,再次引發了市場對併購風險的關注。這一事件的核心在於同生環境連續四年業績造假,造假過程貫穿併購前後。一方面,導致同生環境100%股權虛增估值。據初步確認,該等股權估值虛增金額在3億元左右。另一方面,導致同生環境業績虛增,觸發《盈利預測補償協議》。據測算,業績差額部分應補償的金額約爲1.06億元。案件已在刑事判決中得到了確認,並引發了清水源對同生環境原管理層的民事索賠。

清水源的經歷說明,企業在併購過程中,若忽視對標的公司財務狀況的深入審計和後續風險控制,極易爲虛增的業績和不實的財務報表所矇蔽,最終導致股東和公司利益的嚴重損失。

盡職調查是併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不僅是對標的公司財務、法律、業務等各方面進行詳細審查,更是併購方用以降低併購風險的第一道防線。在清水源併購同生環境的案例中,若能在併購前深入調查該公司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對其歷史收入與項目合同進行嚴密審查,虛假財務信息或可以被及早發現。

併購前的盡職調查不僅要覆蓋標的公司的歷史財務數據,還要深入瞭解其主要客戶、供應商、應收賬款及重大合同的執行情況。尤其是在財務方面,除常規審計外,還應考慮引入法務、稅務、行業專家等多維度的調查力量,從而確保財務報表中的收入確認、成本覈算等符合行業標準和會計準則。此外,併購方在調查時應謹慎對待異常的高評估增值率,避免在高估值下盲目進行股權交易。

而併購後的財務風險控制同樣至關重要。清水源在完成對同生環境的收購後,雖然簽訂了《盈利預測補償協議》,但實際效果卻大打折扣。造假行爲依然持續,虛假業績得以通過表面合規的財務手段隱藏。要避免類似情況發生,併購方在併購後必須對標的公司的財務進行長期而深入的監控。上市公司應加強對併購子公司的內部控制與審計制度建設,確保各類財務數據及時、準確地反映子公司真實運營情況。

具體而言,併購後可設立獨立的審計部門或引入第三方審計機構,對子公司進行定期審查和現場檢查,特別是在盈利承諾期內,對財務數據應進行穿透式覈查,包括審查收入確認時點、成本結算標準、應收應付賬款等,確保財務報表的真實性。此外,收購方也應重點關注併購標的公司的管理層變動,在管理權過渡期間加強對重要合同、印章、賬目等的監督,以防止管理層利用職務之便侵佔公司利益。

併購交易涉及複雜的財務、法律和運營風險,盡職調查和併購後的財務風險控制都是維護交易公平與透明的重要手段。清水源的教訓在於併購前對財務信息的審查不夠深入,併購後對子公司管理層和財務數據的監管也不夠到位,導致虛假信息長時間未被發現。對於所有併購交易而言,只有做好盡職調查和後續的財務風險控制,才能保障併購方的權益,維護資本市場的秩序與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