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團體喊話 政府減碳路徑圖 要速建立

面對減碳脫煤趨勢,工商團體建言

環保署預告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雖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但看在產業界眼裡是有目標,沒有具體作法,特別是,COP26氣候峰會在減碳、脫煤有進展,歐盟在2023年也將課徵碳關稅,工商團體疾呼,產業界很急,向政院喊話:速速建立「減碳路徑圖」,並定期召開「全國氣候會議」,讓企業有依循的方向。

COP2氣候峰會臺灣雖沒參加,但行政院能源辦副執行長林子倫及環保署、NGO代表皆有前往參與周邊會議,希望臺灣在減碳趨勢中不要缺席,面對「2050碳中和」全球趨勢,行政院也宣佈將「2050碳中和」納入法律。

然而,工總直言,「2050淨零排放」目標雖然入法,但具體碳費怎麼徵、徵多少,都還沒有具體方案,甚至連個討論版本都沒有。具體來講,歐盟2023課徵的碳邊境稅是依進口產品「碳足跡」爲評估依據來計算,然而,目前法案中的「碳費」是打算以排碳大戶的「減碳」爲依據標準、而非產品碳足跡。

工商協進會指出,更重要的是,政府所研擬碳費模式,是否與歐盟、國際接軌?如果徵收的碳費無法獲得國際認可進行扣抵,產品出口面臨碳關稅疊加,恐將喪失國際競爭力。

工商團體坦言,國際間的種種低碳趨勢與措施,都將對以出口爲導向的臺灣造成巨大沖擊,產業界因此很着急,盼政府速速建立「減碳路徑圖」:包括減碳目標、路徑期程、部會權責、碳定價制度、碳費用途、管理及執行方式、低碳技術、 鼓勵誘因、政府民間合作模式、諮詢機制等項目。

工總進一步指出,在建立「減碳路徑圖」後,也應訂定明確的KPI進行管考,並定期召開「全國氣候會議」,邀集各領域、不同世代與族羣共同商議氣候政策,追蹤執行進度與瓶頸,讓企業有依循方向。

工商協進會則指出,也應同時盤點我國產品碳足跡,公告產品效能標準與核配額度,重點是要採取可獲得國際認可或扣抵的方法,以避免企業產品面臨國內、國際雙重課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