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增加投資,強化醫療體系是朝野合作試金石
長期以總額預算控制健保支出,已經造成臺灣醫療體系長期缺血。圖/本報資料照片
這次總統大選,到了選戰最後階段,對於全民健保長期投資不足,竟然異軍突起成爲選戰的另一個焦點。起因在於選戰初期,執政黨的競選團隊認爲,高達9成的健保滿意度,不可能成爲話題。沒想到國民黨的一句「廢除巴氏量表」,立刻引起民衆的共鳴。接下來在野黨紛紛「出大絕」,首先是提出醫療保健整體支出應占GDP 8%以上,以目前只有6.4%的水準,每年要增加投資4,000億元以上,其後再以保障健保點值一點一元,迫使執政黨團隊不得一一回應。
簡單的說,這次在立院獲得較佳成績的國民黨與民衆黨的訴求,確實點出了臺灣醫療體系的問題,就是長期以總額預算控制健保支出,已經造成醫療體系長期缺血、醫護人員過勞,再不思改革,未來急重症病人的照顧、外科手術以及給付偏低的部分內科、小兒科、感染科等,勢必面臨招不到年輕醫學系畢業生的窘境。更重要的是,總額預算的錯誤政策,造成癌症病人新藥得不到給付,付得起的動輒數十萬、上百萬,付不起的,只好早點面對死亡。許多醫師不敢告訴病人目前已有許多新藥可以延續生命,結果是臺灣的主要癌症存活率,大幅落後已開發國家。
邁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紛紛以「可治療疾病之死亡率」爲標準,來衡量醫療體系的品質以及新醫療科技的可近性。這個指標的國際比較自2015年首次在知名醫學期刊《刺絡針》發表以後,臺灣連續幾年的成績,都大幅落後先進國家,尤其是與我國長年競爭的韓國。由於臺灣並不是國際重要衛生組織成員,所以尚未建立相關的統計制度,因此可以有藉口稍微自我安慰,不過執政黨過去幾年來,一直用「臺灣健保世界第一」來向國人宣示,而不知我國的醫療體系在長期投資不足的情況下,早已千瘡百孔,只剩下「便宜」和「方便」這兩項尚可堪慰的世界冠軍。
我們先回顧蔡政府過去七年來的健保政策,主要是受惠於馬政府時代的二代健保增加了補充保費之後,健保財務迎來了十年的好光景,不但不需要漲價,還破天荒降了一次費率。而執政團隊對健保的論述只有兩大主軸:其一,全民健保世界第一,因此只要用「新制部分負擔」來抑制浪費,就可以永續經營;其次,繼續以總額預算制度來控制醫療費用,以避免健保財務入不敷出。其結果就是健保的緊縮造成醫療資源左支右絀,最有感的當推兩位在野黨總統候選人,在COVID-19雙北爆發疫情的高峰期,連號稱全國醫療資源最豐富的臺北市都自顧不暇,迫使新北市病人轉送到桃園以南。正是這個原因,這兩位候選人推出的醫療政策讓人特別有感,也間接表達了在野黨對蔡政府執政七年多來,無視民間疾苦的指控。
新政府雖仍由民進黨執政,但立院生態已變。過去,只要執政團隊提出要調漲保費,在野黨一定在立院發動全面攻勢,主導政策的衛福部長被迫下臺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結果。如今則不然,既然兩個在野黨都有改革醫療體系的主張,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呼籲新政府要把握這次的黃金機會,摒棄成見,以在野兩黨的政見爲基礎,提出全面性增加對醫藥衛生體系投資的政策與方針,並落實賴總統競選期間的承諾,立即在520之前就召開「優化醫療體系,改革健保給付制度」的全國擴大會議,以凝聚朝野共識。而且這些政策必須在新政府上任後的第一年,就付諸執行,才能對年輕世代的醫護人員送出一個非常正面的訊息,讓未來第一線醫護人員不再血汗,可以在合理的待遇與工作環境下照顧病人;癌症病人的新藥不必再等兩年,而給付範圍不再因財源不足而限縮;各大醫院的急診不再擠滿等不到病牀的病人。
而更重要的是,經過這一次的努力,我國的健保制度能夠重回開辦時的榮景,真正讓所有人民不分年齡、性別、種族、信仰,以及社經地位都可以得到應有的高品質醫療照護,而免於因病而貧,或因付不起錢而必須放棄治療的困境。
新政府雖然必須面對在立法院失去多數席位的執政環境,但增加對醫療體系的投資,是朝野已具的共識,新政府應掌握契機,讓朝野合作成爲可以造福民衆、增進人民健康的試金石。(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