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景氣再現藍燈,別以「意外的藍燈」視之
這顆藍燈反映的不僅是景氣,也是結構,雖不必驚慌,卻應審慎檢視一切總體數據,方能瞭解真相而未雨綢繆。圖/本報資料照片
在臺股欣欣向榮,加權指數25年來首度盤中超越港股恆生指數之際,國內景氣卻又拉警報。國發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國內景氣甫於9月終止連十藍,亮出黃藍燈,但到了10月,景氣燈號又再度轉爲低迷的藍燈。雖然國發會強調本次藍燈是短期的,並罕見的於新聞稿指出:「預期11月景氣燈號將再轉爲黃藍燈。」不過,從當前國際政經風險看來,這一波景氣復甦,恐怕無法這麼樂觀。
國發會的燈號是由生產、貿易、金融、投資、就業及信心等各個領域,選取九項指標來決定,除信心面直接採計信心分數,其餘皆採計年增率,這意思是在連續12個月藍燈之後,要再亮藍燈並不容易。何以這麼說?因爲年增率是與12個月前比,除非景況很差,否則在基期效應下,過了12個月,燈號自然就否極泰來了,以此而言,11月是有可能如國發會所言脫離藍燈,因爲這一波藍燈是自去年11月開始的。
但是,有沒有例外?有的,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就曾經在脫離藍燈後又陷藍燈。2001年全球網路泡沫崩解,藍燈不只是亮了一年而是亮了15個月。2008年國際油價大漲通膨罩頂,7月藍燈再現,次月脫離藍燈,各方原以爲自此風平浪靜,不料9月美國雷曼兄弟聲請破產,金融海嘯席捲全球,藍燈又亮了九個月。至於2015年上半年藍燈之後略見曙光,原以爲天下太平,不幸的是,隨着下半年全球景氣降溫,臺灣等來的不是景氣春燕,而是連續十個月的藍燈。
這說明景氣循環雖有規律,卻也常因國際政經危機而出現變化,而且變化來得又急又快,如1970年代中東戰爭所引發的能源危機、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網路泡沫、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還有2012年的歐債危機。這些危機平日裡隱而未發,正在大家說平安的時候,風暴一夕而至,以臺灣出口佔GDP逾6成而言,面臨風暴時自然是首當其衝,往事歷歷,如在眼前。
以歷史資料來檢視臺灣這一波景氣,我們會發現,如今的國際政經變數較昔日更多、更復雜,除了以巴衝突持續擴大,美中貿易對立估計也不會因習拜會而改變,此外全球庫存去化仍需時日,加以俄烏戰爭未解,全球供應鏈重組紛擾、美歐貨幣政策膠着,這些變化牽一髮而動全身,茲事體大,不可不防。由是觀之,通膨率能否收歛、貿易量能否增長、景氣能否復甦,迄今還很難說。
國發會自經建會時期,遇到景氣亮出藍燈,爲免外界悲觀,總會安慰大家,這可能是「意外的藍燈」、出口疲勢可望改善、年底前可望好轉、分數繼續下滑的機率不高等等,本次也同樣告訴大家這個月的藍燈是短期的現象,臺灣經濟仍處在復甦的軌道上。然而,從以下三項統計可看出,前面處處是荊棘,不容樂觀;
第一、景氣領先指標連續七個月下跌:國發會所編制的景氣領先指標,10月較上月下跌0.71%,已連續七個月下跌,由4月-0.16%、5月-0.32%、擴大至8月-0.62%、9月-0.71%,10月也是-0.71%,從七個月的走勢看來,跌幅非但沒有收歛,還持續擴大。領先指標領先景氣約四個月,以此而言,短期內景氣還談不上樂觀,自應審慎些纔好。
第二、外銷訂單及外銷訂單動向指數續疲:外銷訂單向來被視爲出口的領先指標,10月外銷訂單年減4.6%,七項主要接單貨品有六項仍較去年同月下滑,這項指標已是連續14個月衰退,下滑期間超過一年,顯見跌幅之深。此外,外銷訂單動向指數反映有26.1%的業者認爲11月接單會續減,認爲會增加的只有15.7%,以接單金額所估算的外銷訂單動向指數48.8,創近四個月以來最低,業者對出口的預期依舊保守,甚至悲觀。
第三、工業生產成長率明年初才能轉正:經濟部甫公佈的工業生產指數顯示,10月工業生產指數年減2.32%,已連跌17個月,依經濟部研判,要等到明年元月纔有機會轉正,雖然臺灣疫後消費成長,帶動住宿餐飲、觀光旅遊等內需服務業,但從產業關聯效應而言,由於製造業的「向後關聯繫數」大,當製造業長期走疲,服務業終將被拖累,以工業生產指數的走勢看來,這一波景氣變化還看不出樂觀的理由。
我們認爲,藍燈再度出現,雖不必驚慌,卻也不宜以「意外的藍燈」視之,相反的,應審慎檢視一切總體數據,好壞並陳,方能瞭解真相而未雨綢繆。正確的說,這顆藍燈反映的不僅是景氣,也是結構,這些年臺灣經濟、社會結構變化太大了,所有總統參選人都該思考這顆藍燈的意義,籌謀善策並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