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論策2025年大消費投資:關注結構升級、效率提升和創新驅動三條主線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域 深圳報道
近日,2024年雪球嘉年華在深圳舉辦,多位大咖圍繞宏觀經濟、熱門行業、投資機會、資產配置方案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解鎖更多投資機會。
在行業板塊分會場上,匯添富基金指數與量化部副總監過蓓蓓、大成基金股票投資部總監助理齊煒中共同探討了大消費行業的投資策略和未來機遇。
消費ETF的正確打開方式
過蓓蓓認爲理解消費ETF的投資方法,首先需要了解消費行業背後的驅動因素,唯有明確其股價驅動邏輯才能制定合理的投資方法。她指出股價驅動有三個要素:一是企業盈利;二是指數的估值波動;三是指數的股息。如果一個指數是由股息支撐的,比如紅利類的指數產品,比較適合做長期的配置。如果一個公司有盈利支撐,並且有估值波動,這種行業比較適合在持有的同時加上一些定投的策略。
從分類來看,消費又分爲必選消費和可選消費,過蓓蓓提到,這二者在股價驅動邏輯上有顯著差異:首先,從宏觀角度來看,全球企業都想獲得中國的消費者市場,因爲人口基數很大。在人口基數大的環境下,必選消費品類擁有相對穩定的市場空間。必選消費與宏觀經濟的冷熱、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時間和消費意願有很強的相關性。因此,必選消費具有更加穩健和更大的市場空間。
其次,從中觀層面來講,必選消費品的特徵是純內需、剛需需求,並不依賴出口行業。最後,從微觀層面來看,驅動消費ETF和必選消費的因素包括:一方面,消費品的銷量取決於人口數量和整體剛性需求基數;另一方面,產品價格取決於通貨膨脹水平和原材料價格,這影響其收入和利潤。
綜合三個層面分析,過蓓蓓將消費ETF的投資特點總結爲:長期的淨資產收益率和淨利潤相對比較穩健和可觀,這樣使得行業適合長期持有。對於穩健成長型行業,估值的區間比較好把握,適合投資者在長期持有過程中,根據估值的變化進行定投和擇時,而消費ETF爲投資者提供了一個非常便利的參與消費行業的交易工具。
大消費的投資方法論
齊煒中將其投資框架概括爲: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尋找具備持續成長潛力的公司。該框架的核心在於以合理的價格進行投資,以分享企業長期盈利增長所帶來的市值提升。
在具體投資過程中,齊煒中主要通過企業的核心能力、商業模式和治理結構三個維度來構建企業畫像。
其一,核心能力是企業能夠在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基礎。通過提煉並評估企業的優勢,判斷其是否能夠適應未來的行業競爭且持續保持領先地位。
其二,商業模式涉及到企業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盈利。重點分析企業的盈利模式,瞭解其盈利的難易程度,並進行客觀評估。
其三,治理結構,對於中長期投資而言,更加關注企業在未來3至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的盈利能力,而良好的治理結構是企業長期在其擅長領域深耕的基礎。
在對公司進行深入研究時,他主要採取兩種方式:一是行業視角研究:以行業頭部公司爲切入點,系統梳理和覆蓋整個行業,從而深入理解行業動態和公司的市場地位;二是自下而上篩選:逐個篩選優質公司,同時不排斥行業紅利或行業性機會。
2025年投資消費行業的關注點
對於2025年投資消費行業的重點關注方向上,過蓓蓓和齊煒中提出了各自的關注點。
過蓓蓓從政策驅動的角度進行了解讀,她表示,政府對債務問題的解決程度和行業競爭內卷問題的解決程度是兩個關鍵因素。雖然這兩方面看似與消費行業關係不大,但實際上,如果處理得當,將對企業及其員工的收入產生顯著的積極影響,最終影響每個人的收入增長水平。
她特別提到,消費ETF和必選消費相關的兩個重要宏觀因子是CPI(消費者價格指數)和PPI(生產者價格指數)。消費行業相對於大盤獲得超額收益的階段,通常發生在消費行業的淨利潤增長超過大盤淨利潤增長的時候。當CPI超過PPI時,表明溫和的通脹和相對較低的製造業成本,這將使得必選消費行業的利潤傳導更爲直接和有效。
齊煒中分析了中國市場的特徵和消費行業的投資方向。他指出,市場潛力與競爭是中國市場的顯著特徵之一,龐大的市場使得即使是微小的商業模式創新也能爲企業帶來巨大的回報。這種市場魅力同時也帶來了激烈的競爭,促使企業在創新和成本控制方面不斷提升能力,從而增強了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齊煒中還強調,對於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的消費公司,可以通過品牌或服務賺取超額利潤,且具備較強的可持續性,也因此更容易享受相對高的估值,並更容易獲得長期資金的關注。
最後他提出了長期關注的三個方向:一是國產品牌的崛起,國產品牌的產品力已不遜色於海外品牌,特別是在消費品領域,主要由於國產公司更懂得國內消費者的需求,並且反應更靈活;二是效率的提升,很多中國企業存在效率優勢,能夠讓其在消費行業中脫穎而出並獲得市場份額,過去幾年線上渠道效率顯著高於線下,但隨着線下渠道的業態調整,如果能夠更好的提高效率優勢,將帶來新的機遇;三是創新的驅動,儘管傳統消費領域的創新相對較少,但技術驅動的創新在多個方面具有應用潛力,能夠創造新的需求,新產品的落地也有望帶來新的機遇。建議長期關注結構升級、效率提升和創新驅動帶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