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沃爾格·米爾扎揚:美將不得不接受“大國協調”規則
參考消息網9月17日報道 俄羅斯《觀點報》網站9月12日刊登題爲《美國人將不得不習慣“大國協調”的規則》的文章,作者是俄羅斯聯邦政府財政金融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格沃爾格·米爾扎揚。全文摘編如下:
許多俄羅斯專家將未來俄美(或俄美中)可能簽署的協定稱爲“新雅爾塔協定”,它將結束烏克蘭衝突,並規定新世界的規則。這將是建立在尊重大國利益基礎上的多極世界。1945年的《雅爾塔協定》(在某種程度上)也闡明瞭這一點——在約半個世紀的時間裡,該協定多多少少順利發揮了效用。
習慣武力解決問題
但顯然並非所有美國人都同意這一觀點。例如,前副國務卿維多利亞·紐蘭是美國在俄羅斯問題上最著名的鷹派人物之一,她認爲《雅爾塔協定》是美國的一個錯誤。她曾表示:“對我們來說,這不是一筆好交易,我們不應該簽署它。這導致了數十年的冷戰。”紐蘭認爲,雅爾塔會議構造了一個“糟糕的、不穩定的世界”,“任何大國企圖瓜分世界、指導小國該如何行事的嘗試,都將導致不穩定,包括俄羅斯”。
當然,用老生常談的恐俄症、目光短淺和不願承認自身錯誤來解釋她的懷疑態度很容易(美國拒絕與莫斯科就後蘇聯空間的遊戲規則進行談判,結果捲入了與俄羅斯的衝突,並使其全球領導地位受到質疑,紐蘭對此負有不小的責任)。然而,實際上,紐蘭的態度代表着美國相當一部分統治精英的觀點。
首先,這與美國的戰略文化有關。歐洲國家(包括俄羅斯)千百年來一直在從第聶伯河到大西洋的面積較小的地區發展和彼此衝突。這意味着它們學會了在平等和考慮彼此利益的基礎上進行談判。當然,這種技巧最鮮明的例證就是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形成的“大國協調”格局——約半個世紀裡,歐洲五個大國的利益處於平衡狀態,直到德意志帝國的出現打破這種平衡。
美國沒有這種文化。美國人習慣於不斷擴張,習慣於用武力解決一切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們來到歐洲,並沒有真正與任何人進行談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沒有國家可以與美國談判,除了蘇聯之外,因爲美國不得不暫時(當時認爲是暫時的)與蘇聯分享在歐洲的影響力。只有蘇聯原子彈的出現才迫使華盛頓承認利益平衡,因此《雅爾塔協定》的效用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
此後,美國精英(包括當時成長起來的紐蘭)認爲,事物的自然秩序到來了——美國仰仗武力和意識形態霸權的無節制擴張也回來了。在這種秩序下,美國不需要與任何國家談判,不需要分享利益,更不需要尊重別國利益。不言而喻,紐蘭以及拜登政府的其他官員都在竭盡全力維護這種秩序。也就是說,他們在妖魔化《雅爾塔協定》。
遲早要接受新體系
其次,美國不想現在開先例。如果莫斯科和華盛頓邁入新的雅爾塔體系,那麼全世界都會認爲俄羅斯成功地用武力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美國。俄羅斯開始抵制——結果華盛頓開始與莫斯科談判。如果克里姆林宮做到了,那麼中國人(他們掌握足夠的對美施壓手段)爲何不能採用同樣的策略呢?或者伊朗人?甚至是目前美國盟友中最有自主意識、利益經常被華盛頓忽視的土耳其人和沙特人?
第三,即使他們沒有決心提出挑戰,他們的利益仍將被列入最後的清單。顯而易見,在當前形勢下,“新雅爾塔協定”將建立的不是形式上的多極(實際上是兩極)世界,而是一個真正的多極世界。極點的數量將遠遠超過5個,可能是10至15個。通過簽署“新雅爾塔協定”,美國將不得不承認這10至15個國家的影響力區域,而美國不再是全球霸主,甚至不再是領導者。
因此,紐蘭的觀點、她對“雅爾塔協定2.0版”的否定(美國當局也贊同她的觀點)本來也許是“絕對正確的”——如果沒有一個“但是”的話。美國人如今已別無選擇,他們遲早不得不接受這一新體系,坐到談判桌前。在2000年甚至2010年左右,華盛頓尚有機會按照其意願構建多極世界——依據“地區行政長官”的原則,美國人將其在該地區的權利和權力下放給這些“行政長官”,以換取對美國全球領導者角色的認可。然而,美國人並未這樣做,而是押注在維持霸權和打壓任何要求分享霸權的玩家(俄羅斯、中國乃至歐盟)上。結果,美國陷入了不得不分享的境地——而且不是按照美國的條件分享。
美國的戰略文化不得不改變。畢竟,多虧了紐蘭和其他全球主義者或新保守主義者,美國再也不能憑藉意識形態霸權不斷擴張,不得不習慣“協調”的規則。(編譯/童師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