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魚米之鄉”收穫“科研果”
油菜品種“灃油737”推廣面積連續10年全國第一,“湘油228”生育期縮短至150天~180天;養蠶車間顛覆傳統養殖方式,實現365天養蠶;油茶果採收機實現自動化採收,採集效率大大提高……
作爲農業大省,湖南自古被譽爲“九州糧倉”“魚米之鄉”,農業資源豐富、產業基礎深厚。近日,記者在湖南多地採訪時瞭解到,實驗室的科學研究成果逐漸走向了田間地頭,農機生產企業推動智慧農機持續迭代更新,數智化的生產車間幫助企業實現更高產能。爲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科技賦農成爲湖南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數據顯示,2023年,湖南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爲64%,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5%,水稻耕種收全程機械化率達83.46%,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整體位於全國第一方陣。
把育種技術攥在自己手裡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業安全糧食才能安全。爲了把育種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把飯碗端得更牢,湖南建設以嶽麓山實驗室爲代表的種業創新平臺,加強種業“芯片”的科技攻關。今年9月,雜交水稻技術團隊入駐嶽麓山實驗室。
“目前,雜交水稻在國內累計推廣約100億畝,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口。”嶽麓山實驗室前沿技術研究部團隊學術帶頭人、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炳然說。目前,雜交水稻在國內每年推廣面積達2億畝,在海外推廣1億畝左右。
作爲我國油菜的主產省份,湖南常年播種面積2000萬畝以上,2024年夏收2255萬畝,穩居全國第一。嶽麓山實驗室油菜品種創制中心團隊研創了20個油菜遠緣雜交技術,培育了30多個以“灃油”命名的雜交品種。
“‘灃油737’這個品種適合機械化生產,既有優質高產的基本性狀,廣適性又強,因此推廣面積已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我們團隊希望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手段,培育更好的油菜品種,實現我國油料產能的提升。”嶽麓山實驗室油菜品種創制中心團隊學術帶頭人李莓告訴記者。
爲了擴大油菜種植面積,南方多地雙季稻區利用冬季閒田種植油菜,即“稻稻油”種植模式,這種輪作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
“近年來國家鼓勵開展短生育期油菜種源創新研究,目前我們已經取得一定的進展,培育了一批適合冬季溫光資源充足地區種植的品種。”李莓說。據瞭解,“灃油320”是全國第一個全生育期僅176天的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種,在雙季稻區獲得大面積應用,2023年~2024年在南方“稻稻油”三熟制產區推廣超100萬畝。
農業生產工廠化提產能保品質
劉麗是中繭新科桑蠶生物產業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之前在浙江做絲綢加工生意。在這個行業多年的摸爬滾打,劉麗逐漸意識到,要想壯大桑蠶絲綢行業,首先要解決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
蠶以桑葉爲食,寡食性特徵明顯,因此傳統養蠶有季節限制只能“靠天吃飯”。如何轉變蠶的食性,提供蠶生長所需營養,是工廠化養蠶必須攻克的難關。
中繭新科和相關機構合作,育成實用化廣食性蠶品種和廣食性蠶食用人工飼料。飼料配方富含玉米、豆粕、桑葉粉和維生素多種元素,突破了傳統養蠶的春秋兩季季節性限制和蠶對桑葉的高度依賴,將蠶的培育週期縮減至近30天,實現全天24小時、全年365天不間斷產繭。
“目前人工飼料養蠶的蠶繭品質與桑葉養蠶的蠶繭差異不大,但質量更穩定,可追溯,可穩定生產出高品位、高質量的生絲,能滿足高端市場需求。”劉麗說。
解決了蠶“吃”什麼的問題,是推動工廠化生產的重要一步,而如何讓養蠶更智能,則是提產能、保品質的關鍵。
“蠶吐絲結繭一個週期爲31天,傳統養蠶最少要31天×3次的桑葉餵養次數。工廠化養蠶的恆溫、恆溼、無菌環境,使蠶一週期只需投喂6次飼料。公司獨立研製出24小時自動餵養的智能化工廠,包括喂料生產線、蠶具清洗消毒生產線、採繭生產線等,實現工廠化養蠶,生產效率比傳統桑葉養蠶提高約1000倍。”劉麗表示。
智慧農機讓作業更高效
油茶果機械化採收程度低,曾被中國林學會遴選爲“十大林草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之一。湖南省農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自走環抱油茶採收機通過脈衝震動搖晃樹枝,油茶果落入採收機的收集裝置中,完成機械化採摘。
“使用這款油茶果採收機只需要1分多鐘,採集率能達到90%以上,還不影響油茶樹的生長。”農友集團董事長劉若橋告訴記者。
我國南方多丘陵山地,農友集團生產製造的油茶果採收機爬坡性能強,能適應40度的坡度,有效提升了採集效率。據瞭解,全國油茶果種植面積約8000萬畝,湖南就佔到3000萬畝,油茶果採收機能進一步促進當地油茶果的種植和開發。
採收機械“硬件”助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智能作業系統“軟件”則爲農業機械化生產裝上“智慧大腦”。
“今年5月,這款‘PZ3004’型拖拉機利用智能輔助系統,在新疆累計完成了1000小時,總共22000多畝田地的試驗,已經具備上市條件。”中聯重科拖拉機事業部技術中心主任李波告訴記者。
李波所說的系統是拖拉機智能輔助作業系統,能夠將複雜的地頭轉彎及農具操作變成全自動控制。系統根據地塊的設定信息以及拖拉機和機具尺寸,自動創建最優的轉彎模式,實現作業路徑規劃和農具操作,進而可以提高地頭掉頭轉彎效率,增加了有效工作時間。
中聯重科依託在工程機械領域積累的優勢,持續賦能農業機械。作爲子公司,中聯農機目前建有國家、省部級創新平臺9個,50餘個測試平臺,年度研發投入近2億元,近1000人從事農業機械研發,專利1800餘件。牽頭或參與國家、省部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20餘項,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團體標準20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