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水資源再利用

愛河水岸活動。(圖/高雄市水利局)

高雄變得很不一樣了,從阿公店溪、後勁溪、愛河到鳳山溪再到高雄港,水質優良、生態豐富及水岸優美,除了在河岸兩側大量種植植物以形塑水岸綠化外,最重要的是根源蘀𬯎漣幭隉A而能徹底改善河川水質方法,只有推動污水下水道建設;另外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推動污水下水道建設再進化,將收集到民生污水經過特殊處理後產製再生水,提供給產業界,以達到水資源循環再利用。

花費40年 形塑親水空間

50年代後,高雄市逐漸因外來人口的大量移入,工廠林立,每日大量的家庭污水及事業廢水排入河川之中,早已超過河川自淨的承載量,因而變得惡臭四溢,魚蝦絕跡。所以高市府在民國68年從愛河整治開始推動污水下水道建設,除了加速興建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線及用戶接管外,初期採用截流方式,可立即達到民生污水不再流入河川,目前已投入300餘億元,用戶接管普及率已近50%;另外興建7座水淨場,民生污水經過礫間淨化後再排入河川,提供河川乾淨的水源。在經過40餘年的努力下,河川水質提升已獲成效,形成從北到南生態廊道。市府更在水岸及海港形塑親水空間,每天都可看到民衆或國外旅客在河岸周邊遊憩。

向下紮根 傳遞正確觀念

環境教育必須從小紮根做起,高市府自109年起將污水下水道的基本知識納入小學環境教育課程,112年更是擴大舉辦14場近千餘人次參與的國小校園污水下水道的環境教育課程,希望向下紮根、傳遞正確水資源觀念,讓污水下水道基礎建設推動更加順利。水利局也積極將原屬嫌惡設施的污水廠,透過環境營造及環境教育等方式爭取周圍居民的認同,大樹、鳳山、楠梓及臨海污水廠皆已取得環境教育設施場址認證,可供市民參觀及辦理環境教育。

後勁溪鳥瞰。(圖/高雄市水利局)

因全球氣候變遷、缺水危機日趨嚴重,且產業發展需要額外的水資源供應,高市府爲了成爲產業發展的強力後盾,超前部署與中央合作推動再生水廠,在內政部國土管理署指導及支持下,已完成鳳山及臨海水資源中心,每日可供應7.8萬噸之再生水給臨海工業區使用,再生水建設成效全國第一。

超前部署 臺積電、民衆不搶水

爲因應「護國神山」臺積電公司進駐高雄楠梓產業園區,高市府已提前推動北高雄再生水計劃,辦理橋頭及楠梓再生水廠規畫及招商作業,總計可供應每日10.5萬噸再生水,以確保臺積電所需的水資源供應無虞,無須與民爭用自來水。加上未來鳳山及臨海廠擴廠,高雄市每日可提供21.5萬噸再生水給產業界,有助於高雄市產業轉型及發展。

高雄,已從過去的工業之都,逐步化身爲一座水岸宜居城市,併成爲水資源循環再利用的領航城市,共同守護水資源,讓土地與環境永續生生不息,共創美好未來!(高雄市水利局廣告)

愛河之星鳥瞰。(圖/高雄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