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影響 新社枇杷量減4成
臺中市新社區盛產枇杷,但去年天氣炎熱影響授粉與結果,農民哀嘆今年產量大約減少4成。(江啓臣服務處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臺中市新社區盛產枇杷,佔全國7成多,但受去年高溫炎熱,導致授粉、結果率差,預估今年產量少4成,讓農民苦不堪言,立法院副院長江啓臣等人7日勘查災情。市府農業局指出,若列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地區,每公頃最高可獲10萬元救助金,市府也加碼補助每公頃1萬元,盼藉此減少農民損失。
根據統計,全臺枇杷種植面積共計1042公頃、年產量7103公噸,臺中市種植面積共619公頃、年產量近5000公噸,佔全國約7成爲全臺最大宗,主要種植地在新社及太平2區,新社種植面積最大達414公頃。
新社果樹產銷班第8班果農吳慶源表示,近年極端氣候,加上去年開花期遇到長時間高溫,導致花朵乾燥無法順利結果,預估今年產量大約減少4成。
枇杷農說,枇杷在炎熱氣候下,花粉活力會快速下降,花朵變得乾燥不利花粉萌發影響發育,造成着果率降低,他的6分地果園約有4、5成損傷,即便長出果實也品質不一,整年心血白費。
面對農友困境,江啓臣昨天偕同市議員吳振嘉等人實地勘察,江啓臣表示,地方政府與中央應儘速清查災損情形,從寬、從速、從簡認定,協助受災農民申請現金救助,同時呼籲農政單位提供必要週轉金與補助,降低農友因一時產量衰減陷入經濟困境。
江啓臣說,目前已有部分農民嘗試加裝「噴霧降溫」等系統降低溫度,他也要求農政單位儘快研究與評估設備效益,若可行應廣爲推廣,並提供農民補助。
農業局簡任技正林春良表示,已勘查受災果園,初步統計枇杷約有4成以上受損,一旦農業部公告臺中枇杷爲災害現金救助地區,每公頃補助10萬元,市府也將加碼補助每公頃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