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不願意換座被寶媽陰陽”上熱搜:你只講道德的樣子,真醜

1

看到一則熱帖,讓人忍不住一聲唏噓。

題主預訂了上海回山東的一趟高鐵。剛上車,他就看到自己的6車D座上坐了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小孩,小桌板上還擺滿了小孩的各種東西。

小孩的媽媽正坐在旁邊的F座上。

看見題主走過來,這位寶媽先開了口:“能不能請你跟我們換個座位?我們的座位是2車B座。

題主聽罷,不好意思地解釋了自己的爲難,自己和朋友是一起的,朋友就坐在附近,且2車B座太遠了。

話音剛落,寶爸走了過來問了同樣的問題,題主只好重申了自己的想法:自己不想去2車,也不想坐B座。

不曾想,寶爸直接說道:“我幫你把行李提過去。”

題主見狀,感覺自己正在被兩人逼迫着,這讓題主對此事更不情願了。

就這樣過了半個多小時,寶爸在2車找到了願意換到F座的乘客,便過來接寶媽和小孩。

臨走時,寶媽對着正在做事的題主大聲地說了一句:“世界上還是有好人啊。”

題主很納悶,爲什麼一些寶爸寶媽覺得有小孩了,別人就理所應當地遷就他們。

帖子曝光後,網友們紛紛喊話題主,自己也遭受過同樣的道德綁架。

不得不說,讓座是美德,不是義務。當你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強迫他人時,你又何曾考慮過他人的處境,這樣的姿態實在醜陋。

2

看過一個網友的自述。

去年萬聖節時,網友約了自己好閨蜜一起化了妝去舞室玩。

大家一邊興高采烈地玩着,一邊大家相互拍照發朋友圈。

不料,朋友圈剛發出去不到三分鐘,網友就收到了自己在大學參加的一個社團負責人發來的一段話:

“不過洋節,不發表不當言論,尤其是各位應起到帶頭作用,一經發現嚴懲不貸。”

網友看完信息,當場愣住了:

“難道中國人就不能慶祝國外的節日了?或者說我們過了下西方的節日就是不愛國了?”

記得胡適先生有一段話: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

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爲一個僞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

如今世界文化在不斷融合,單純地把過西方節日作爲不愛國的表現,這種想法實在太過狹隘。

可偏偏總有一類人,他們總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高高在上地指責他人。

生而爲人,請不要把所謂的“道德”,變成綁架他人的利器。

3

莫言曾在演說中提起兒時發生的一件事。

上世紀60年代,他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學校裡組織學生去參觀一個苦難展覽,學生們在老師的引領下放聲大哭。

爲了能讓老師看到自己的表現,莫言任由淚水在臉上縱橫。

他還看到有幾位同學,悄悄地將唾沫抹到臉上冒充淚水。

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學之間,他注意到有一位同學臉上沒有一滴淚,嘴巴里沒有一點聲音,也沒有用手掩面。他睜着大眼望着他人,眼睛裡流露出驚訝或是困惑的神情。

事後,莫言向老師報告了這位同學的行爲。爲此,學校給了這位同學一個警告處分。

多年之後,當莫言因自己當年的告密向老師懺悔時,老師說,那天來找他說這件事的,有十幾個同學。

這位同學十幾年前就已去世,每當想起他,莫言就深感歉疚。

這件事讓莫言深刻地領悟道:

當衆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爲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羅翔老師有一個觀點:“道德是自律,而不是他律。”

說到底,法律是用來律人的,而道德則是用來律己的。

只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講道德不是爲了約束自己,而是爲了審判他人。

真正有教養的人,都懂得去包容社會的多樣性,而不是立足於自身對他人大談道德。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