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通膨危機/50+存老本 精算醫療支出

南臺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嶽中表示,過去常見的退休規劃是,根據退休前的開銷估算未來退休後一個月要消費多少錢,再乘上平均餘命,就是存退休金的目標了。

不過,過去20年,大家習慣低通膨,很少人會料想到如今是高通膨當頭,對於還來得及存退休金的人,千萬不要小覷通膨,能工作儘量工作,存好、存滿退休金。

根據主計總處今年首度公佈的高齡家庭物價調查,過去五年,高齡家庭CPI均高於全體家庭CPI,而且自2021年之後,連續三年,高齡家庭CPI漲幅均跨過2%,其中,2022年更是直接突破3%,達到3.12%,比起全體家庭CPI多了0.17個百分點。

高齡CPI問世,可讓正在存退休金的人對於通膨更有「既視感」。根據主計總處的定義,高齡家庭指的是戶內人口都是65歲以上的家庭,這些人除非是自營業者,否則多半已退休,沒有主動收入,只剩下退休金、投資,或者有房子可以出租的租金等,做爲被動收入。

朱嶽中表示,「對於通膨,我們永遠只能去高估,不能低估,」但問題也在於,近年來國際情勢變化遠遠超過想像,通膨沒有那麼容易去估計。這點也可從2019、2020年的高齡CPI都低於1%,頗爲「安分」,孰料疫情一來,通膨便大舉燎原跨過2%。

朱嶽中舉例,假設估計65歲退休後的平均餘命是20年,需要的金額是1,000萬元,如果忽視20年後的通膨,很多人就會面臨存不夠的命運。尤其隨着年紀增長,老人家的身體狀況會愈來愈差,「有的人要吃很多的保健食品,有的人還有較多的醫療支出、長照等費用,這些價格都非常昂貴。」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7萬6,377元,是29歲以下年輕族羣1萬1,800元的6.4倍。

臺灣人壽通路營業總處處長廖俊禎表示,他曾協助一位生病的親戚找看護,竟發現三年前他的母親住院時,看護費用一天是2,100元,現在已漲成2,800到3,000元。他預期,在高齡化社會裡,支出的醫療費會一直上漲,尤以現在愈來愈多的新式醫療項目,健保不給付,由此也讓很多人擔心,沒生病的本錢。

他建議,對於正在存退休金的「50+」,甚至是40歲以上族羣,在存老本時,一定不要漏算通膨與醫療支出,甚至要採取「料敵從寬,禦敵從嚴」的策略。

中信銀行財富管理經營處處長謝宗權也說,若考量十年通膨影響,在原本預期的退休準備中,每個月可能還要再加個2、3萬元。

更重要的是,準備退休金要愈早愈好,50歲以後纔開始存,準備時間太短,一來無法享受複利效果,更重要的是,準備時間不夠長,就無法對抗市場波動,最後還有可能會虧掉。

朱嶽中建議,即使在退休前就已存到預期的退休金,退休後也要讓這些錢以安全考量爲優先,再去創造額外的收入,或者維持輕度工作,讓自己保有現金流,如此才能對抗高齡通膨,或者是活得比預期久的長壽風險。(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