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加1500萬冊典藏中心興建 學者書捐國圖大增
90歲宋史研究名家王德毅兩年前也因腿力漸衰必須換電梯小房,6萬多冊藏書頓成負擔,最後在學生、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黃寬重代爲與國圖溝通下,讓珍藏在國圖找到專屬新家。記者蘇健忠/攝影
臺灣預計後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越來越多民衆提早思考退休後種種。國家圖書館表示,在此背景下,加上擁有1500萬冊存書空間的國家聯合典藏中心後年就將落成,近年各界學者捐書速度明顯激增,大大豐富未來研究館藏。
國圖2011年就開始徵集學者藏書,但因現有空間不足,幾百萬冊書只能放在楊梅倉庫,徵書措施不好大張旗鼓。2017年國圖南部分館暨聯合典藏中心建設計劃獲行政院覈定,國圖開始積極推動徵書,「有了空間與保存條件,學者更信任我們。」
國圖館長曾淑賢表示,光是近兩年,就有不少國內外漢學家乃至中研院院士幾千冊、幾萬冊捐書,甚至從海外運回。國圖漢學中心副主任黃文德說,不少學者都是從少時就省吃儉用購書,要捐難免不捨,但考量後代並非同樣領域,最後仍慷慨捐出,「這樣書更能發揮價值,嘉惠後人」。
曾淑賢說,例如殷海光學生、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中研院院士張灝,在美晚年住進養老院,自覺已年老,畢生所藏子女又用不到,本想就近捐給美國國會圖書館。曾淑賢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友人認爲臺灣更需要這些藏書與書信,告知她有此珍藏,最後張灝終於將藏書捐給國圖,一了心願,不久後安詳辭世。
90歲宋史研究名家王德毅兩年前也因腿力漸衰必須換電梯小房,6萬多冊藏書頓成負擔,最後在學生、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黃寬重代爲與國圖溝通下,讓珍藏在國圖找到專屬新家。黃寬重有感後代並非同領域,也在今年捐出逾千冊藏書,甚至促成南島語言研究權威李壬癸也捐出藏書及田野資料。
不少外國學者也慷慨捐書,有些還是子女代捐。曾淑賢說,像奧地利漢學教授羅致德身後,其子女深感父親藏書應有更好去處,透過一位輔大外籍神父輾轉牽線,將珍貴百年藏書全捐給國圖,也讓後續研究者能藉藏書觀察學者思考脈絡。美國漢學家丁愛博也慨捐5千冊書,還有多位學者都在洽談捐書。
「我們歡迎各學者捐書,如果現在不收,可能就流失掉了。」曾淑賢說,數位時代,紙本書越來越少,有些書也許出版時不受重視,但可能像許多古籍一樣在多年後凸顯價值。國圖近年持續向中研院、各大學教授宣傳徵書,也有學者捐書後看國圖都會好好整理書並列出目錄,深感安心後也推薦他人捐書。
國圖館長曾淑賢表示,光是近兩年,就有不少國內外漢學家乃至中研院院士幾千冊、幾萬冊捐書,甚至從海外運回。記者蘇健忠/攝影
殷海光學生、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的中研院院士張灝,將藏書捐給國圖。記者蘇健忠/攝影
學者捐的藏書若屬珍本,會來到國家圖書館特藏室。記者蘇健忠/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