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麼寫?聽聽安徽名師怎麼說
今年的高考作文有哪些變化?體現出哪些價值特點?考生該怎麼寫? 6月7日,隨着高考首場語文考試落幕,作文題也隨之出爐。對此,中安在線記者專訪合肥一六八中學、銅陵一中語文名師,從專業角度、高考閱卷標準等方面進行點評。
考題思辨性強,引導考生關注社會生活
雖然依舊是材料作文,但材料只有48字,相較前幾年高考材料作文而言,較爲簡潔。和九省聯考江西、新疆卷材料字數相近,字數在減少,有往“極簡作文”方向傾斜的趨勢。
命題材料在表述簡練的同時,任務指向明瞭,在審題上無意爲難學生,門檻在降低。本次作文核心論題是“問題”,需合理回答“應用智能工具會不會讓問題變少”。
“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這句話圍繞“問題”展開論述,聚焦於在科技發展應用的背景下,AI在解答問題方面的高效率和優越性。考生可以在寫作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多個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
“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人類存在的問題,不會因爲有人工智能的回答而變少,人類的問題一直存在。考生可以用發展變化的眼光,一分爲二地看問題,對立辯證、多角度分析、分層闡述理由。
考生可以就某個論題加以充分論證,對某個現象進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從更爲樂觀積極的角度去暢想未來科技的發展。比如問題的“淺與深”。知識性的問題屬於淺層次,容易藉助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開放性問題、複雜性問題、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屬於深層次,很難直接通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淺問題”的迅速解決會助推人類更好地向“深問題”探尋。
問題的“得與失”。重視知識的積累過程和難題的探索過程,人們纔會擁有提問的能力;越來越輕易得到答案,人類終將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問題的“多與少”。無意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無超越性的興趣和追求,無意打破“舒適圈”,則“問題越來越少”;而提升人生境界,熱衷新知的獲取,執着於探索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隨着認知深度和廣度拓展,“問題”可能會越來越多。
總體來說,新高考作文意在引導師生有意識地關注現實熱點和生活實踐、年度時政熱點。2021建黨百年,2022建團百年,2023年講好中國故事,科技發展與人的生活等重大時事熱點問題,都在近些年作文題中得到展現。
有的作文題關注傳統文化,“取材傳統,觀照現實,照亮當世”。意在讓考生對傳統文化進行思辨性、批判性、創新性思考,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對傳統文化進行新時代的傳承和發揚。
材料凝練釋放更大思考空間
今年的安徽高考語文科目使用的是新課標I卷,作文題目非常凝練,將材料濃縮成了兩句話,這更便於學生抓關鍵找重點。同時,留給考生的思考空間也更大,更考驗考生的臨場思辨能力。
材料的第一句話闡述了一個社會現象,就是“隨着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第二句話也是引發考生思考的關鍵句,“我們的問題會不會越來越少?”將“問題”這個關鍵詞呈現給考生。考生只要緊扣材料的這兩句話,以科技便利發展的今天爲背景,思考“問題”的產生、意義與解決,就能夠扣緊立意。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不管科技如何發達,隨着生活腳步的前進,問題都是會不停地產生的。小到學生的學習,以及現階段高三學子即將要面臨的人生選擇;大到國家、民族發展的宏觀方面,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其次,我們要正視這些問題。有問題是好事,不需要回避。願意思考,並且敢於提出問題,是具有積極意義的。發現問題,說明我們具有敏銳的目光和洞察力;提出問題,才能說明我們在獨立思考並且具有探究的精神。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培養的優秀品質。
最後解決問題是重點。我們在互聯網上搜尋答案的時候,應該首先思考“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是科技給出的,還是別人的經驗總結?是不是適合我的情況?”所以,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於互聯網的答案,而是要思考——基於自己的情況提出獨立見解,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和答案。
總的來說,這次作文題中兩個凝練的關鍵詞“答案”和“問題”,將多方面進行了一個串聯,既緊密地聯繫當下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背景,又引導着考生通過這個問題思考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如何創造更積極有價值的人生,可以說是既有時代感又非常務實。
(記者 史睿雯 張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