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醫療影像設備原始創新仍由大廠主導,國產核心器件研發進展如何
影像學設備是構建臨牀診療體系必不可少的醫療產品。今年進博會上,來自醫療影像設備的巨頭們展示了包括磁共振、CT在內的影像設備的最新創新成果,也爲國內設備的研發提供借鑑。
在影像技術領域創新趨勢方面,智能化與自動化是今年進博會廠商關注的焦點。這就要求醫療設備能夠自動識別影像的關鍵信息,同時人工智能可快速處理分析大量影像數據,爲醫生診斷各類疾病提供強力支撐。
支氣管鏡檢查是肺癌早期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於早期的肺結節通常位於支氣管深部,以現有的技術較難識別和診斷。爲應對這一挑戰,西門子醫療與直觀復星創新性地將錐形束CT系統(CBCT)與機器人定位導航系統相結合,從而提升結節的診斷成功率,同時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背景下,更多醫療影像設備也開始融入AI技術。例如,今年佳能在中國首次展出的一款高清CT就搭載高信噪AI圖像引擎,將傳統CT胸部平掃的輻射劑量降低約95%,將心臟成像帶入了“4K”時代。
西門子醫療大中華區副總裁、臨牀治療系統負責人浦崢嶸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做本土化創新,不單單是要做西門子醫療自己的本土研發生產,更重要的是拓展我們的技術生態圈,共同爲包括心血管、腫瘤等重大疾病的應對尋求解決方案。”
直觀復星CEO潘小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直觀復星領跑手術機器人領域,支氣管導航操作控制系統技術是非常前沿的肺癌早期診斷治療技術,通過與西門子醫療影像技術的整合,期待未來攻克更多的難題。”
佳能全球副總裁執行董事、佳能中國董事長兼CEO小澤秀樹表示:“未來,融合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佳能將在中國更深地參與數字化浪潮,爲中國市場提供更多本土研發的產品。”
醫學影像設備是目前多數疾病干預前的基礎性診斷必備的選擇,尤其在國內老齡化背景下,多數老齡化相關疾病如心腦血管,腫瘤均需要影像設備作爲干預前診斷手段。
招商證券研究報告預測,2026年國內影像設備市場規模有望接近1500億元人民幣。自2014年起,中國醫學裝備協會開展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遴選工作,逐步引導國產醫療設備品質的提升,從而促進醫療設備的品牌化和國產化發展。
政策加持下,國內醫學影像設備國產替代進程開始提速,以CT設備爲例,2023年我國CT國產化率已達到50%左右;磁共振國產化率也達到三分之一左右。
但目前在高精尖領域的醫療影像設備,仍然呈現“GPS”等巨頭主導的格局,其中典型的產品是血管造影X射線機(DSA)產品,2023年我國DSA國產化率僅不到10%,GPS三巨頭仍把持着超過90%的市場份額。
造成這一現象的核心原因在於核心技術層面難以突破,作爲精密儀器的影像學設備,核心元器件是質量的關鍵,也往往佔成本的“大頭”。例如,CT的X線球管、高壓發生器、探測器等佔設備成本超過60%,MR的超導磁體等佔設備成本40%-60%。而由於國內產業起步較晚,長期依賴進口,部分國產核心元器件與進口質量差距較大,因此在部分高端市場難以競爭。
國內企業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大醫學影像設備核心零部件的研發投入,將多種核心零部件實現自主可控。例如,一款國產自主研發的高溫超導射頻線圈也在今年進博會上首次亮相,在提高AI信噪比的同時,不改變磁共振的場強,預計可大幅降低磁共振設備的製造成本。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原始創新方面,國內企業應該看到我們和國際同行的差距。事實上,目前國際上大部分的創新醫療產品仍然由來自西方的大型企業主導,我國處於快速跟跑的階段。”
他同時表示,要推動中國醫療創新的整體發展,除了宏觀政策調控之外,仍應加強市場的主導和驅動作用,讓企業和投資人有繼續投資研發的熱情,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