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美對華生物技術“脫鉤”或適得其反

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9月23日文章,原題:生物技術是美中“脫鉤”的下一個戰場嗎? 美國衆議院最近通過的《生物安全法案》,標誌着美中生物科技生態系統“脫鉤”的升級。該法案將禁止聯邦政府向與幾家知名中國生物技術公司有業務往來的美國公司提供資金。

這一舉動反映出華盛頓越來越擔心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雄心。然而,切斷與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的聯繫可能會阻礙全球科學合作,減緩新療法開發。生物技術產業已深度交織在一起,美國公司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的合同研發機構(CRO)和合同生產機構(CDMO)。

人口老齡化推動了對新藥和新療法的需求,增加了疾病管理的複雜性。癌症、老年癡呆症和慢性病等疾病越來越普遍,使本已漫長而昂貴的藥物開發過程更加複雜,通常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花費高達數十億美元。

爲了應對這些挑戰,許多製藥公司開始求助於CRO和CDMO。這些合作關係可以縮短研發時間,大幅降低研發成本。如今,CRO和CDMO已成爲新藥開發和後期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生物技術創新組織5月份發佈的一項調查發現,79%的受訪美國公司至少與中國的CRO簽訂了一份合同,或從中國的CDMO採購產品。解除這些關係可能會耗費大量成本和時間,並有可能推遲新藥和新療法的上市。

此外,這種“脫鉤”還可能適得其反,促使中國加快自主創新。北京已將生物技術確定爲戰略性新興產業,並提出了提高其全球市場份額的宏偉目標。自2021年6月以來,中國生物技術領域的投資強勁。

隨着《生物安全法案》被提交參議院審議,生物技術行業正屏息以待。生物技術是否會成爲美中科技競爭的最新戰場?結果很可能決定全球生命科學研發的未來。從長遠來看,這種“脫鉤”會促進還是阻礙創新還有待觀察,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中美在科技領域無拘無束的合作時代即將結束。生物技術“脫鉤”反映了更大的技術民族主義趨勢。

生物技術“脫鉤”的廣泛影響超出了對產業的直接影響。它預示着全球科學格局將發生根本性轉變,地緣政治因素將越來越多地影響研究重點和合作。這一趨勢有可能減緩全球科學進步的步伐,尤其是在需要大規模國際合作的領域。(作者Marina Yue Zhang)

香港《南華早報》9月22日文章,原題:中國在學術研究領域的長足進步表明美國在醫藥科學領域的領先優勢正在縮小 全球最大的學術出版商之一《前沿》的高級出版經理瑪麗·蘇利耶近期表示,中國的總體科研產出正在慢慢超越美國,而在醫學領域的領先優勢最爲顯著。蘇利耶說:“2019年,中國在醫學相關文章方面的份額超過了美國,在我們刊物上,中國發表的內容佔22%,而美國爲19%。從那時起,中國的份額一直在增長,並保持在40%左右。”她還說:“僅在《前沿》雜誌上,中國研究人員在2023年就發表了15158篇醫學論文,幾乎比……2019年多8倍。”

蘇利耶表示,在中國,政府支持和人工智能發展發揮了同等作用。“首先,這一領域的研究與政府的目標一致。其次,我認爲中國在人工智能醫學研究和精準免疫治療等方面有很多進展。”

隨着人工智能引領變革,中國對醫學進步的貢獻——尤其是在癌症研究和個性化治療方面——可能會改變世界應對一些最緊迫健康挑戰的方式。蘇利耶說:“很高興看到中國這些年的發展和高質量的研究與論文。”(作者Zhang Tong,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