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說】“奉獻西部的信念之火,越燒越旺!”
“這些天,內心的自豪感拉滿了!”“投身西部本就是心之所向,又得到這麼多認同和讚許,怎能不喜出望外?”“唯有步子更堅定、幹得更投入,纔不負這種榮耀”……連日來,本報調研報道《紮根西部,新時代學子這樣選擇!——甘肅高校畢業生西部創業的故事與啓示》反響熱烈,衆多讀者毫不吝惜對西部建設者們的敬意與讚美。這一切,令紮根西部的青年羣體備受感動、深感振奮。
他們當中,有人寫下這樣的筆記:“腦海中那些或溫暖或熱血的記憶,被這些文字喚起……我願做西部大地上的一棵白楊,把根越扎越深,迎着陽光,向上生長!”
莫愁前路無知己,星光不負趕路人。這些在廣袤西部安下身心、種下夢想的年輕人,向記者講述了內心的鼓舞與激情……
溫暖!“理解我們的選擇,共情我們的苦樂,走進我們的心靈”
“光明日報上寫的真是你呀,丫頭?”“文文,不看新聞真不知道你這麼了不起!”“姐,你真棒,努力向你靠攏!”這兩天,新疆邊檢總站喀什邊境管理支隊民警張文文的手機總是響個不停。
“和邊境線做了幾年伴,生活雖苦也都習慣了。登報後大家一個勁兒誇我,還真是有些不好意思……”高原的冬天滴水成冰,但張文文的心裡很暖,“這幾天,我每天都要打開光明日報App追着讀連續報道,就跟追劇一樣。‘追尋光、成爲光’,說得多好!我也做宣傳工作,希望有一天我的文字也能擁有這樣的力量。”
“從沒想過有一天能成爲師弟師妹們的榜樣,還能被寫進光明日報的報道。平常我都是從這上頭選取文章揣摩學習,作爲範文跟學生們分享。”幾天過去,新疆鄯善縣育才學校黨政辦主任柴秀雲談起這篇報道,還是滿臉興奮,“在報上看到自己的故事,就跟做夢一樣!”
柴秀雲告訴記者,看到熟悉的董宏亮師兄和素未謀面的師弟師妹們在西部創業的故事,看到母校河西學院今年又有873名畢業生背起行囊,像滿天星斗閃耀在廣袤的西部,自己心裡既感動又喜悅。“在新疆越久,越熱愛這裡美好的風物、淳樸的人民。我會用加倍努力來回報這片土地的熱情饋贈!”她朗聲說道。
“看這篇報道,就像跟老朋友聊天——它理解我們的選擇,共情我們的苦樂,走進我們的心靈。”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2009屆畢業生、青海省都蘭縣氣象局局長王烈福感慨。
“常年跟氣象站打交道,少不了孤獨和單調。現在我有了新的排解方式——讀報!我發現光明日報的文字就像我們監測的數據一樣,會說話。希望這組報道能持續下去,發出有學理、有溫度的聲音,召喚更多有志青年來西部。”王烈福滿懷期待。
振奮!“不能滿足於‘立大功’,今後還要‘建新功’”
“我正在村裡調研呢!這裡風太大,說話可能聽不清……”當記者聯繫到青海省社會科學院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蘭州大學2015屆民族學專業碩士畢業生靳豔娥時,她已經在村鎮鄉野奔波了好幾天。“報道里張文文能在喀喇崑崙高原巾幗不讓鬚眉,王烈福能去可可西里無人區填補氣象監測空白……這股子勁頭太讓人佩服了!”電話那端,靳豔娥斷斷續續的話語伴着風聲傳來,語調激動而熱切。
留青工作9年,伏案寫作與基層調研成了靳豔娥的日常,而她也像報道中的青年一樣,深深體會到了幹事創業的快樂與充實。“工作第二年就申請到了省級課題項目,第三年就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所裡給予的信任和搭建的平臺,真是沒的說!”在她看來,青海是藏學研究的“大富礦”,“我上大學時的理想,就是學以致用,爲社會發展實實在在做些事。現在夢想照進現實,沒啥可說的,幹就完了!”
寫教案、上課、批改作業、跟學生談心……西北師範大學2021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甘肅東鄉縣東鄉中學高二年級語文教師魏欣蓉幾乎沒有閒着的時候。
“學校建校才兩年,正在‘開墾拓荒’的節骨眼上,怕苦怕累哪能行。這些天每天讀報,感受來自各界的關心和肯定,就覺得不能滿足於報道里說的‘立大功’,今後還要‘建新功’!”魏欣蓉的話擲地有聲。這是個“就怕不累”的姑娘,只要時間允許,凡有像教學比賽、教學培訓、名師指導、集體磨課這樣的學習機會,她從不錯過。“看着那麼多娃娃考進大學,心裡那叫一個美!要是能通過我們的努力,再培養出幾個名牌大學學生,就更攢勁嘞。”新的一年,魏欣蓉暗暗給自己立下了“小目標”。
期待!“西部大地會越來越美,身邊夥伴會越來越多”
揚着手裡的光明日報,新疆克拉瑪依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公司工程師白濤濤快步走進辦公室,和同事們分享起“寫到了咱們”的這篇報道。對於文中專家“讓西部人才有更多研修機會”的建議,他打心眼兒裡認同。
“提得太好了!還是那句話,新技術越來越多,咱西部的科研一定得跟上。希望國家能在科研創新方面給予西部更多支持和引導,建立更多科研平臺,促進技術交流學習。”白濤濤告訴記者,工作雖繁重,但他總是自我提醒、自我加壓,讓自己保持學習的心勁兒。“歡迎更多年輕人加入我們。他們接收新信息的能力強、思維活躍,把他們的長處跟我們的實操經驗一結合,肯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西部高校的學科設置、教育評價要充分考慮當地實際,高校要特色化發展,培養當地緊缺人才……’這些建議和我參加工作以來的感受不謀而合。”蘭州大學生態學院教授趙序茅是一位求學在東部、就業在西部的青年學者,他表示,西部地區要強起來,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不能缺位,“希望像‘西部之光’這樣的‘國家行動’越來越多,讓身居西部的學術人才有更多研修交流、學術鍛鍊、自我展示的機會”。
“幫助西部更好更快地補上人才短板,是東西部協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寧波市援疆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副指揮長張傑認爲,“報道里的很多建議提得都很中肯。比如,加強東西部教育合作,提升西部本土人才培養水平,通過東聘西用、雙向掛職、離岸引纔等模式吸引更多人才……有一些我們已經開始探索了,今後,力度還得加大,速度還得更快!”
“這些年,我越來越多地向母校學子推薦西部。光明日報的報道,讓我底氣更足!”趙序茅對自己當初的選擇充滿驕傲,“看這壯美山川!看這熱鬧市廛!看這廣闊舞臺!我堅信:西部大地會越來越美,身邊夥伴會越來越多!”
(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王忠耀、趙斌藝、王冰雅、尚傑、趙明昊、王雯靜)
責任編輯:車丹清
來源: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