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夏糧顆粒歸倉,早稻單產蟬聯全國第一
原標題:福建:夏糧顆粒歸倉,早稻單產蟬聯全國第一
福建省夏糧顆粒歸倉,早稻單產蟬聯全國第一,秋糧豐收在望
稻田裡的豐收“密碼”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糧穩天下安。今年,福建糧食生產形勢向好,春糧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夏糧顆粒歸倉,早稻單產蟬聯全國第一;秋糧豐收在望,中稻自南向北陸續開鐮,晚稻田間長勢良好。
在2024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記者走進福建糧食產區,解析龍年豐收密碼。
向政策要信心
眼下,龍巖市新羅區綠盛農產品合作社的700多畝中稻,黃澄澄的稻穗掛滿稻稈。合作社負責人林南盛正忙着調度農機,準備開鐮收割。
“今年的豐收來之不易。”自2019年流轉土地規模化種糧以來,老林接連遭遇了高溫乾旱、陰雨寡照、颱風暴雨等氣象災害挑戰,見識了農業的脆弱性。今年產季,強降雨、颱風輪番登場,好在有驚無險,迎來了豐收。
不過,今年老林面對天公考驗,心裡比以往更有底氣。原來,不久前,省財政廳會同省農業農村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印發通知,在全省實施水稻和玉米種植完全成本保險。
“過去,水稻種植保險以保障種子、化肥、農藥等直接物化成本爲主,保障水平相對有限。”林南盛說,完全成本保險則將土地租金、人力投入等綜合成本也納入保障範圍,保額從每畝500元提高到1000元。扣除各級保費補貼後,農戶投保每畝保費僅6元。“農險擴容,信心加倍。”
託舉起種糧信心的,不僅僅是保險,還有乾貨滿滿的穩糧惠農政策。
對規模種植早稻並連作晚稻3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按早稻實際面積每畝最高獎補200元;對標準鋼架溫室大棚輪作種植單季稻6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按實際種植面積給予每畝最高獎補100元;對再生稻種植戶給予每畝20元催芽肥補貼;對糧油生產代耕、代種、代防、代收、代烘等給予分環節或全環節補助,單季每畝最高補助130元……翻開《2024年全省糧油生產扶持政策彙編》,糧食產業鏈上的不同的經營主體,都可以從中找到“真金白銀”。
“年初,我們便制定印發了《2024年穩定糧油生產九條措施》,安排穩定糧食生產專項資金9000萬元,用於開展省級種糧獎補、山壟田復墾複耕種糧試點等。”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傅志偉說,在此基礎上,九市一區以及全省所有涉糧縣(市、區)均出臺配套補助政策,做到政策力度不減、覆蓋範圍更廣。在廈門市集美區,市、區兩級對一季水稻每畝最高補助達2000元。
向科技要產能
金秋時節,福鼎市店下鎮三佛塔村,成片晚稻已進入抽穗揚花期。這裡推行的是“早稻—晚稻—蠶豆”一年三作模式,實現了地盡其用。眼前這些身強體壯的稻禾,來自今年剛剛投用的福鼎農墾智慧育苗中心。
常言道,秧好半年稻,壯秧產量高。對水稻種植來說,秧苗壯等於贏在了起跑線上。福鼎農墾智慧育苗中心,可謂培育壯秧的“黃埔軍校”。
“以往,我們多用滾筒撒播方式播種,用種量大,播種不均勻,秧苗長得參差不齊,移栽後需要耗費大量人工補植。”技術人員李風雷說,智慧育苗中心引進的這套精量播種生產線,利用氣吸播種器,可精準對穴播種,嚴格控制播種密度和數量,比常規播種方式節省30%以上用種量。更重要的是,每一粒種子都能在最適宜的空間裡出土成苗,練就強健體魄。當它們進入大田主戰場,髮根快、返青早,對病蟲害、環境變化也有更強的抵抗力,產量自然就高。
這樣的“黑科技”,正是福建糧食增產的法寶。
“近年來,我省糧食品種品質結構不斷優化,單產水平持續提高,產能持續鞏固,糧食麪積、產量分別保持在1250萬畝、500萬噸以上。”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糧油科科長林武說,面對逐年增加的糧食消費需求,必須持續提高全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積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加上氣象災害頻繁發生,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的空間十分有限。因此,在千方百計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必須向科技要產能,着力提高糧食單產。
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建於去年啓動實施全省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工廠化育秧是今年水稻單產提升的主抓環節。目前,福建已引入水稻精量播種、精準條播、高速密播等現代化生產線,並在多地試點示範,節本增效、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與此同時,福建正向糧食生產全鏈條發力,以科技賦能糧食生產流程再造,挖掘每一個環節的增產潛力。
上個月,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等專家,來到浦城縣臨江鎮水西村萬鑫家庭農場,進行再生稻品種“內10優7185”全程機械化栽培頭季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774.6公斤。
再生稻頭季收割後,稻樁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條件下可重新萌發成穗,實現“一種兩收”,爲光溫條件“一季有餘,兩季不足”地區提供了糧食增產新方案。今年,全省推廣再生稻約18萬畝。在浦城縣,再生稻已普遍實現“噸糧田”,頭季加再生季總畝產約1300公斤,成爲糧食增產新擔當。
“我們正引導各地立足本地區主要作物和種植制度,科學搭配品種,合理安排茬口,優化種植制度,落實關鍵技術,實現季季高產、週年高產。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環節生產特點明確不同作物的技術路徑。”林武說,根據全省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計劃,到2030年,全省糧油等主要作物品種平均單產將比現有提高3%以上。
向市場要信心
提振種糧信心,不僅需要政策託底,更需要市場給力。
浦城人鍾安森有個習慣,走到哪兒,電飯煲就背到哪兒,隨時隨地燜煮米飯,現場推介浦城大米。2019年,鍾安森返鄉創業,創辦浦城閩越山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決心發展優質稻產業。爲此,他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通過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實現優質優價,打破“種糧不賺錢”的偏見。今年,該公司的3600畝優質稻基地喜獲豐收,拳頭產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團隊自主選育的優質稻品種“福香佔”叫好又叫座,稻米每公斤市場售價超10元。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作爲“福建糧倉”,浦城縣正致力於打造“浦城大米”區域公共品牌,通過品質管控、制定生產標準、品牌推介等“組合拳”,提升品牌含金量,促進農民增收。早前發佈的“2024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顯示,“浦城大米”產業集聚區品牌價值409.86億元,比去年淨增1.94億元。
在福建,優質優價,已成爲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的重要驅動力。
早稻是一年中出產的第一季新米。但受產季氣候限制,早稻栽培管理難度大,米質普遍不如中晚稻,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打造優質早稻品牌,向市場要效益,是突圍的方向。
三明市明溪縣蓋洋鎮選擇走差異化路線。今年,該鎮與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引種350畝早稻新品種“清優308”。這是我省首個自主研發的低糖雜交水稻品種。
作爲稻米市場的新寵,低糖水稻品種稻米含有豐富的抗性澱粉,人體攝入後不易分解爲葡萄糖,在增加飽腹感的同時,不會引起血糖濃度大幅波動,對糖尿病患者友好。目前,市場上的低糖水稻多爲常規稻品種,普遍存在口感硬、黏性小、食味性差等不足,同時產量低、生產成本高、適應性不強,難以大面積推廣。
“清優308”的出現,解決了痛點。該品種稻米不需要陳化,當年就能加工成米粉等米制品,市場潛力巨大。目前,“清優308”已經開發出了多款適用於糖尿病患者和減肥人士食用的產品。
“我省歷來重視優質稻產業發展,不斷提高種糧附加值,讓更多農民願意種糧、種糧有效益。”省種子總站站長趙傑樑說,近年來,福建通過實施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開展優質稻品種聯合育種攻關,加強優質稻品種展示示範,組織優質稻品種現場觀摩和品質現場鑑評,加大優質稻品種宣傳,帶動優質稻品種推廣。2023年,全省水稻優質率超8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張輝)
(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