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影響臺灣? 氣象局:1、2年後近海氚濃度增
2011年3月14日福島核電廠發生災變氣爆的衛星空照圖。示意圖,與新聞無關。圖片來源:路透
日本政府宣佈最快明天排放福島核處理水。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指出,原能會與氣象局合作分析爲期十年曆史擴散,臺灣附近海域分別在福島排放後1至2年、4年,出現兩次較明顯氚濃度,但相對國際安全標準少100倍以上,影響微乎其微;且首當其衝的國家是美國,並非亞洲臺灣及韓國。
中央氣象局臉書專頁「報氣候」指出,氣象局與原能會共同合作建置「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臺」,針對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利用2011年日本福島事故後,2011年至2020年的歷史海流資料,以此次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的規劃爲依據,用電腦模擬含氚廢水在周遭海域的擴散情況,初步評估含氚廢水的傳輸路徑以及對臺灣的影響程度。
「報氣候」指出,分析結果顯示,假設從2011年日本福島開始排出含氚廢水,廢水主要會隨着「黑潮延伸流」與「北太平洋流」,往東太平洋及美國西岸傳輸。而在向東傳輸的過程中,有少部分廢水會順着這條強勁海流兩側反向流動的渦旋向南傳送,再隨着北赤道洋流及黑潮影響臺灣周遭的海域。根據模擬結果,臺灣附近海域會分別在福島排放後1至2年、4年,出現兩次較明顯的氚濃度。
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技正朱啓豪受訪說明,依據模擬結果,臺灣附近海域會分別在福島排放後1、2年後,會有氚水到臺灣附近,但模擬濃度來看,遠比國際安全標準至少低於100倍以上,影響可說「微乎其微」。他說,原能會與氣象局持續進行合作計劃,每日做七天預報,民衆不用過度緊張,相關資訊也可參閱原能會官網。他也說,最受日本福島氚水影響的是美國,並非亞洲的臺灣、韓國,其中韓國受到影響比臺灣小。
另外,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研究員鄧仁星也曾表示,依模擬洋流狀態,黑潮的延伸流、北太平洋的洋流不分季節流經福島核電廠排放氚水出海口,因此美國西岸沿海每年所接收到的氚水活度濃度(輻射量)是臺灣的1000至1萬倍。
原能會22日發佈新聞稿表示,將跨部會執行掌握排放源頭資訊、強化海域與海產輻射監測、建立海洋擴散評估模式與建置資訊公開平臺等4項配套措施。
首先,政府已由原能會與衛福部、農業部、海委會的跨部會合作強化輻射監測作爲,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及日本進口食品的取樣檢測,以確保海域環境與民衆食品輻射安全,至今檢測結果均無輻射異常,未來亦將持續監測,並將監測結果與日本排放前建立的背景資料庫進行比對分析,據以滾動調整監測計劃。
另外,爲預先掌握日本福島含氚廢水排放對臺灣海域的影響,原能會核研所與交通部氣象局合作,以100年日本福島事故後的10年曆史洋流資料,進行氚廢水擴散濃度動態模擬分析,結果顯示主要的含氚廢水,沿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
部分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臺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但遠低於臺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對臺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
原能會表示,後續日方正式排放後,將依據實際排放情形進行擴散動態模擬評估,並提供海洋氚濃度擴散預報。
中央氣象局科技中心指出,原能會與氣象局合作分析爲期十年曆史擴散,臺灣附近海域分別在福島排放後1至2年、4年,出現兩次較明顯氚濃度,但相對國際安全標準少100倍以上,影響微乎其微。圖/中央氣象局臉書專頁「報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