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第二輪甲狀腺檢查 否定核污染癌化影響

福島核子事故後,進行甲狀腺癌的調查,結果沒看到到較高的罹癌比例。(圖/路透社)

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電廠發生輻射外泄以後,公衆最擔心的就是對健康的影響,對此日本東電成立調查小組,每年都進行對福島縣縣民的健康調查,6月3日討論委員會的發表了中期報告,內容是2014、2015年關於以事故時18歲以下的縣內所有兒童爲對象,結論是「現階段不認爲甲狀腺癌與核輻射有關」。

在覈能反應的過程中,會產生碘131的同位素,它的物理性質的一般的有機碘相似,但是會放射衰變,而人體的甲狀腺容易吸收環境中的有機碘,並儲存於甲腺腺中,因此當輻射污染時,碘131就可能隨着食物與飲水進到人體甲狀腺中,長期的放射衰變就會對細胞造成長期的輻射轟擊,也就會導致較高的癌變比例。又以成長時期的兒童,被認爲更容易受輻射影響,然而要注意的是,從車諾比事故的經驗來看,從吸收輻射碘到造成癌變,也有幾年的時間。

共同社報導,這項追蹤調查是從事故後半年開始到2013年,稱爲「第一輪檢查」,不過此時是以收集基礎數據爲目的;事故後第3年到第5年,實施的第二輪檢查才被定位爲「正式檢查」,也就是與第一輪檢查的資料做比對。

該小組基於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對福島縣內59個市町村,分別估算出的甲狀腺輻射量,把被診斷爲甲狀腺癌的兒童的年齡,和市町村進行了對照分析,普查了38萬人,結果只發現52人確診患甲狀腺癌,19人疑似罹癌,看不出甲狀腺癌與核事故後的正相關。

由8名醫療專家組成的小組會議上,對中期報告的內容沒有大的異議,但有人指出「(發現癌症)的個人的輻射量沒有被考慮,這是存在各種限制中的分析」,也有意見稱「不認爲有關的表述能否再弱化一些」。

雖然如此,評估小組負責人、國際醫療福祉大學醫院院長鈴木元在記者會上稱「僅憑(第二輪的)數據,還無法得出未來永遠沒有輻射影響的結論」,他強調了繼續追蹤調查的必要性。對於中期報告,患者方面也有人質疑稱根據估算輻射量作出的判斷是否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