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門外】餘淼傑:以新促質、以新提質,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中新經緯7月7日電 題:以新促質、以新提質,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作者 餘淼傑 國際經濟學會會士、遼寧大學校長

今年以來,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多次強調,多個部門都推出了推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各項措施。但也應看到,目前市場上對新質生產力的理解還存在一些誤區。如何正確理解新質生產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科學地理解新質生產力

理解新質生產力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爲什麼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二,如何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對於第一個問題,當前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國內也面臨艱鉅繁複的改革發展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過去粗放式的增長模式主要是依賴包括資金、土地、人力、能源等基本生產要素的低成本來實現的。而當前人工成本上升,資本流通隨着逆全球化勢力擡頭,也不像過去那麼通暢,資本成本也在上升,種種生產要素成本提高使得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必須轉變。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集約式增長,其內涵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實現新質生產力的提高。

進一步看,在新發展階段中,高質量發展體現在四個方面,生產、流通、消費和分配,其中的“牛鼻子”就是生產。從微觀的層面看,生產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實現產品附加值的提升、產品質量的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乃至整個行業形成全產業鏈、三大產業合理協調發展的生產體系。其中,最關鍵的是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也是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核心。全要素生產率是指當控制了資本、勞動、土地、能源乃至數據等投入後,產品產量依然能夠提升的部分,其中提升的來源就在於技術的進步。全要素生產率的進步就是技術的進步,而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又在於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換言之新質生產力的提升就在於技術進步與科技創新。

新質生產力核心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但其涵蓋的範疇遠不止於此,還包含塑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這與對新模式、新業態的培育密切相關。

對於第二個問題,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其抓手一個是“新”、一個是“質”。源泉來自創新,關鍵在質優,以新促質、以新提質是理解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

首先,必須認識到,創新是五大新發展理念的首要理念,是必須完整準確理解並堅決貫徹的新發展理念之一。創新要從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兩個方面去理解,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是有所區別並共同發展的:科技創新是從無到有、“從0到1”,技術進步則是深化應用、“從1到N”。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沒有“從0到1”,就無法實現“從1到N”,更無從形成新質生產力。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如何發揮創新作用?

一方面,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對原創性創新,要提高研發投入、提高基礎研發佔比。2022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佔R&D經費比重爲6.57%,這一比率應當進一步提升,到“十四五”結束時提升到7%甚至接近10%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應用研究。一般來看,基礎研究主要靠有組織的科研機構的集體攻堅,而運用型的技術改進則可以靠小企業百舸爭流,靠小企業密集的技術進步。對此要做好產學應用的結合,包括藍圖產品化和產品產量化兩個階段,以實現產品在行業內的大規模生產。只有實現產學應用的結合,才能實現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的發展,才能進一步實現科技原創性創新和技術進步的同頻共振、同步發展。我們還應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其次,創新、創造的最主要的行業載體應該是具有代表性的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比如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機器人、生物醫療設備、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裝備、人工智能、元宇宙、深海開發、增材製造、柔性電子、氫能儲能、細胞治療、生物育種等產業。同時做好“三篇大文章”,對原材料行業進行產品的技術創造、革新、更新換代,拉長初級產品產業的附加值鏈條,實現“延鏈拓值”。此外,還要更好地利用數字經濟的載體。這要求我們保證數字技術達到一定先進水平,只有數字技術形成產業化,從藍圖變成產品,再從產品變成產業後,才能大力發展產業的數字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

再次,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還需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並不是簡單追求GDP增長,而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和諧。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做好“先立後破”,發展新型綠色產業,做好風光火核儲一體化的推進,逐步降低傳統能源的比重。在具體落地上,要加快綠色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比如碳捕捉的技術;同時落地綠色製造產業,比如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製造業上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總之,應通過加快發展綠色服務業、綠色能源、低碳供應鏈等,構建綠色循環經濟體系。

最後,要做好各種經濟政策工具箱的應用,把宏觀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能源政策、民生政策等結合起來,從宏觀的、一體化的角度運用,以促進實現新質生產力的更好培育與發展。

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升供需適配性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強化新型要素供給,進而有助於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着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我認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工作內容就是要培育新質生產力,這是重中之重。因爲只有培育了新質生產力,我們的競爭優勢才能夠充分地體現出來,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才能夠依託創新驅動,補齊供給短板,不斷創造出新供給,不斷提高滿足市場新需求的能力,進而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供給、需求、流通、分配。如果再展開一點的話,供給側的高質量發展包括產品附加值的提升、產品質量的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我們希望能夠看到產業集聚的良好態勢,構建全產業鏈的完整體系,更希望看到三大產業協調統一地發展,這是供給側的高質量發展。

需求側的高質量發展是,希望產品能夠滿足老百姓各種各樣的需求,能形成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如果說從流通的角度看高質量發展,我們要加快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降低物流的成本,包括物流暢通,還有各種隱性成本和顯性成本的下降。分配的高質量發展方面,我們希望能夠按照要素分配。

通過大力發展以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爲主要內容的新質生產力,強化新型要素供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而創造以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爲主要內容的新型消費,以新型基礎設施等爲主要內容的新型投資以及以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等爲主要內容的新型出口,從而提振需求。

此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尤爲重要。以遼寧爲例,以“三篇大文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體現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遼寧需審視自身比較優勢,注重“老字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原字號”價值鏈的拓展,這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非常關鍵。比如,在新能源汽車方向,瀋陽應專注於極寒條件下續航能力的研究,以發揮地域優勢。瀋陽的數字化、智能化應圍繞老字號、新字號、原字號展開,特別是在鋰電池技術上若取得突破,將有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