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國產化風雲錄 汽機車當前例 極端去中化不切實際

圖/新華社

「國產化」成爲今年臺灣汽機車產業的最夯話題,爲擋下大陸製造,政府祭出更嚴格的國產自制率規範,影響所及,除近年以高CP優勢橫掃臺灣車市的中華MG,因自制率無法達到新制標準情況下,已無法正常交車,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都因使用來自陸廠的零件差點誤踩地雷。

經濟部於7月30日宣佈國產車自制率新制,未上市車款首年需達15%,已上市車款則爲20%、並需逐年調高至第三年35%。新制上路後,中華汽車導入的MG成最大苦主,除HS、ZS因尚有庫存採限量接單,本來被視爲今年銷售主力的電動車MG4更直接暫停接單,致使品牌單月業績腰斬。

事實上,除中華MG外,在其進軍臺灣車市模式一炮而紅後,多家車廠陸續展開從大陸引進新品牌車款來臺組裝的計劃,但隨着新制上路,在嚴格的要求下,不只是打亂新品牌導入計劃、幾乎形同宣告其他大陸品牌車在臺上市無望。

不可否認,國產化自制率新制上路,有助於臺灣汽機車零件供應鏈接單,因此國內多數汽機車零件廠多半支持政府實施新制。以中華MG的例子,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下達年底前達成新制規範的要求,中華汽車也立即與協力體系合作,組成任務團隊,積極尋求臺廠供應鏈支持,在最快時間內供應相關零件。

但車業人士亦憂心,就產業現況,臺灣車市規模不大,且又是高度競爭產業,過去爲降低成本提升競爭力,國際車廠無不採行全球採購,100%國產化致造車成本增加,車價拉高是必然的結果。

國產化恐將致使生產成本拉高,亦有業界人士示警:「將直接導致車廠降低在臺造車意願!」更重要的是,大陸積極投入新能源車發展,並已於全球取得一席之地,在電池、馬達部分關鍵零件更具有掌控地位,想要完全「去中化」恐非易事。

以國產化比例高達8成以上的臺灣電動機車龍頭Gogoro爲例,日前就因VIVA車款委託廣達製造的進口電路板來自大陸,遭被投訴指控爲「洗產地」,Gogoro第一時間說明,VIVA使用整合式動力系統,向廣達進口的電路板僅爲半成品,且於去年初也已向主管機關登記,更改該電路板供應商,所有工序也皆在臺灣完成。

儘管Gogoro此次事件已落幕,但某種程度上來說,凸顯汽機車零件要完全避開「中國大陸製造」的難度,未來是否真能降低對大陸依賴、藉此可帶動整體產業鏈發展;或者最後真如部分車業人士擔心,將直接導致國產車走向「末日」,有待時間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