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旅熱度高

在申遺成功後的首個春節,多地舉辦相關主題活動,傳統文化遊熱度空前高漲。不斷增加的優質文旅產品供給,讓非遺國潮、春節年俗在新應用場景中火起來,也爲消費的蓬勃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增添濃郁年味

春節期間,在山東臨清市東宛園景區,伴隨着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一場精彩的龍燈表演引得遊人駐足觀看。只見兩條色彩豔麗的巨龍在舞龍人的帶領下,追尋着煙火飛騰跳躍,忽而高聳,似飛衝雲端;忽而低下,如入海破浪,蜿蜒騰挪……臨清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4項,其中臨清龍燈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從農曆正月初一至農曆正月十五,景區每天推出各種精彩演藝400餘場,主題花燈200餘組。激情舞龍、獅子踩青、漁蹺會、變臉、鼓樂幻城、嬌影拂月等多種非遺民俗節目輪番上演,讓遊客領略獨特的民俗風情和古城魅力。”東宛園景區負責人許志偉介紹。

春節不停工,假期建設忙。在中鐵建工集團津濰高鐵東營南站項目施工現場,吊機、挖掘機等設備正開足馬力,切割聲、捶打聲和機械轟鳴聲交織混響。在休息間隙,項目部邀請東營地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河口楊氏麪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梅,以麪粉爲主要原料,經過捏、搓、揉、掀等手法塑成蛇年吉祥物和福袋。“非遺進工地,讓大家在他鄉感受到獨特的年味。”項目常務經理楊光說。

春節期間,位於聊城市東阿縣的非遺賀新春活動火熱開啓。鼓樂齊鳴,開城儀式、尉遲恭封井、水韻華章、繡球招親等節目輪番上演。東阿阿膠城內的貢膠館裡遊人如織,這裡保留有傳統的貢膠煉製技藝,遊客可以看到動態蠟像展示下的貢膠煉製工序。

2月5日,在濱州市惠民縣胡集鎮書會展播中心,鼓曲聲聲、琴琶悠揚,西河大鼓演員馮春榮正帶着弟子緊張排練。“一年一度的胡集書會在農曆正月十二開幕,天南地北的藝人都會負鼓攜琴前來彈唱獻藝,以曲會友,每年都會有上千部由傳統到現代的曲目上演,趕會聽書的羣衆達數十萬人次。作爲本地藝人,必須得拿出自己的絕活兒。”馮春榮說。

春節期間,在臨沂市費縣手繡非遺工坊,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費縣手繡傳承人卞成飛正組織工坊成員趕製香荷包、虎頭枕等13000餘件手繡製品。“今年春節期間的銷售額將突破90萬元。”卞成飛介紹,費縣手繡非遺傳承中心正在打造費縣手繡直播間,屆時將通過直播間推出“蛇元素”手繡作品,向更多人傳遞和介紹豐富多樣的費縣手繡作品。

據瞭解,今年春節期間,山東策劃舉辦各類羣衆文化活動8800餘項,其中非遺特色活動258項。山東省4A級以上重點旅遊景區推出優惠政策170餘項,鄉村旅遊特色村鎮開展民俗特色活動440多場。(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

催生消費場景

春節前後,甘肅省各市州陸續開展以“非遺賀新春”“非遺年貨購物月”“我的家鄉年”等爲主題的270餘場次線上線下非遺傳承實踐與傳播展示活動。

蘭州市城關區以非遺爲引擎,掀起了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旅深度融合的熱潮。從農曆正月初二到農曆正月十五,社火、秦腔、非遺市集、古風遊園等百餘項活動輪番登場。據統計,春節期間,蘭州市城關區文旅活動累計吸引遊客超14萬人次,帶動消費超千萬元。

在蘭州市博物館的“大明風華·古風集市”中,投壺、踢毽子、非遺手作體驗等互動項目吸引近1800名遊客參與,不少年輕人身着漢服打卡拍照,沉浸式感受明風雅韻。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蘭州刻葫蘆、泥塑等技藝,觀衆不僅可近距離觀摩,還能親手製作“福氣門神”版畫,帶走一份獨特的“非遺年禮”。

非遺熱不僅帶來人氣,更催生消費新場景。蘭州金城關黃河文化旅遊街區引入23家非遺商品展銷點,剪紙、彩繪臉譜、魯班鎖等文創產品供不應求。IFCC中天健環球中心的“年貨促銷活動”將非遺與美食結合,推出甘肅特色年菜禮盒、創意菜品,線上線下聯動銷售火熱。

2024年,一碗麻辣燙讓甘肅天水火爆出圈,天水麻辣燙製作技藝被列入《甘肅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爲持續豐富冬春旅遊市場供給,滿足遊客多樣化需求,天水市推出2025年“舌尖上的熱辣天水”旅遊線路產品,分爲麻辣天水味蕾遊、美味天水田園遊、熱辣天水縣區遊、尋味天水周邊遊四大板塊,共57條精品旅遊線路,讓廣大遊客欣賞獨具特色的天水美景,持續打響“千山萬水 就愛天水”文旅品牌。

甘肅慶陽以非遺民俗爲媒,用濃郁年味爲文化旅遊市場發展助力,戲曲表演、社火演出等136場各類文化活動讓慶陽蛇年春節喜慶熱鬧。據統計,春節假期,慶陽市旅遊人數達178.47萬人次,實現旅遊花費1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06%和17.2%。

過春節剪窗花貼窗花是慶陽民間傳統習俗,2008年,慶陽剪紙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恰逢農曆乙巳蛇年,馬路作爲慶陽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創作了一系列蛇元素剪紙作品,受到消費者喜愛。“蛇年我做了一些剪紙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產品,比如,運用聲光電錶現的小夜燈、轉運盤和個人定製的肖像、婚慶用品等。”馬路表示,將繼續圍繞國潮、地域文化等熱門主題,創作出更多兼具收藏和實用價值的文創產品。(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

感受文化魅力

今年春節,湖南文旅大打“非遺牌”,各地線上線下聯動開展“歡歡喜喜過大年”系列活動480餘場次,慶祝春節申遺成功的同時,通過“趕個年味集”“古城過大年”“我的家鄉年”“年俗活動”等方式,打開非遺的N種創新玩法。

土家擺手舞、唱花燈、土家打溜子等富有特色的節目輪番上演;土家族織錦、武陵源生等民俗集市熱鬧非凡……在世界自然遺產地湖南張家界武陵源,各具特色的非遺賀新春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讓中外遊客在遊覽奇峰的同時,樂享喜慶祥和的“非遺中國年”。

除夕夜,500餘名中外遊客和當地羣衆歡聚張家界千古情景區,品土家長龍宴,過土家趕年,賞非遺大戲。跟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音樂節拍,土家族男女跳起歡快的擺手舞,中外遊客也紛紛加入其中。“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太震撼了!這裡的美食和表演都讓我印象深刻。”來自美國的遊客安東尼興奮地說。

1月29日至2月2日,在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吳家峪門票站廣場,以“來世遺武陵源,過非遺中國年”爲主題的非遺展演精彩紛呈。舞龍、桑植民歌、陽戲、九子鞭等多項非遺項目逐一亮相,琳琅滿目的非遺市集也熱鬧非凡,土家族織錦、烙鐵畫、銀飾等傳統手工藝品吸引了衆多遊客的目光。1月28日至2月4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遊客量超20萬人次。

作爲第四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承辦地,湖南嶽陽市在春節期間將國潮非遺、文藝展演、新潮廟會、民俗文化等200餘項新春文化活動作爲吸引客流的重頭戲。截至2月2日,該市納入假日監測的26家旅遊景區共接待遊客16.31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近千萬元。

在湖南湘江新區蓮花鎮南科院子舉辦的“我們就過非遺中國年”活動現場,磨豆腐、打餈粑、炸油粑粑、寫春聯等民俗活動輪番上陣,首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皮影戲、剪紙、年畫、大漆等逐一展示,更有3輪可供500人同吃的百米長龍宴招待遊客,展示最地道的“非遺中國年”;在湘西鳳凰古城非遺奇幻城、鳳凰樣子文化村,花燈、扎染、漆扇、紙鳶……豐富多彩的春節傳統習俗讓遊客在喜慶氛圍中感受濃郁年味和湘西獨特文化魅力;在衡陽南嶽景區,打鐵花、燈光秀、雜技、水上舞蹈等非遺、民俗節目引客如潮……非遺元素的融入,不僅豐富了春節的儀式感,更進一步激發了文旅消費的新活力。2月4日,湖南省文旅廳發佈春節假期文旅市場數據顯示,湖南省累計接待遊客5395.51萬人次,同比增長46.37%;遊客總花費759.22億元,同比增長16.51%。(經濟日報記者 謝 瑤)

點燃市場熱情

春節期間,福建非遺主題活動與年味的融合別具一格。福建各地推出216場非遺主題活動,聚焦“趕個年味集”“古城過大年”“點亮中國燈”“年畫進萬家”“非遺館裡過大年”“視頻直播家鄉年”等多個板塊,爲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打造了一個接地氣、聚人氣、迎福氣的別樣新年。

農曆正月初三晚上,“打鐵花+風火輪+火壺”表演在福建莆田綬溪公園卵石沙灘舉行,現場人山人海。匠人們將高溫鐵水奮力擊向天空,鐵水瞬間綻放,絢爛奪目;旋轉的“風火輪”將鐵水在夜空中劃出一道道金色的軌跡,宛如游龍。現場掌聲雷動,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莆田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馬駿表示,從農曆正月初三到農曆二月初二,莆田有萬斤紅桔搭桔塔、千人千擔挑萬盤、天下第一超大紅團等各類非遺活動,年味十足、特色鮮明,遊客朋友在這裡可以盡情地尋年俗、賞年景、享年趣。

春節期間,許多福州市民發現,街頭巷尾的外地車牌多了起來。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齊聚榕城,欣賞閩都風光,感受非遺風俗,品嚐美味閩菜,爲福州文旅再添一把火。

記者從福州市文旅局獲悉,1月17日至2月17日,福州市推出2025年新春文化旅遊月活動,焰火光影秀、元宵燈會、年味市集等320場年味活動將在新春文化旅遊月期間相繼舉辦。

大年初一上午10點剛過,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就熱鬧起來。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舞姿靈動的文藝快閃、精彩紛呈的閩劇表演接連登場,爲市民遊客奉上了“年味大餐”。來自江蘇的遊客王遠說:“之前在社交平臺上看到福建的年俗活動豐富多彩,年味很濃,一直想來體驗。這次春節假期,我們全家自駕來到福州,逛了三坊七巷、煙臺山,品嚐了很多的美食,接下來還要去看我最期待的‘遊神’活動。”

春節期間,福建泉州市鯉城區中山路,人潮涌動、花燈璀璨,一場場精彩的非遺展演依次亮相,爲市民遊客帶來沉浸式體驗。只見幾隻青獅威風起舞,時而昂首跳躍,時而搖頭擺尾,時而騰閃挪移,引發圍觀羣衆陣陣喝彩。這是當地的傳統雜技“泉州刣獅”,每逢大型傳統節慶活動總少不了“刣獅”助陣。“這是來到泉州才能看到的特色民俗表演,表演蘊含着深厚的文化內涵。我們安排表演者現場與大家互動,送給觀衆滿滿的新春祝福。”鯉城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說。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呂秀家介紹,2025年元旦、春節期間,泉州以非遺爲主軸,推出“新年來泉州·泉年遊好運”“非遺中國年·就在泉州過”等特色活動。(經濟日報記者 劉春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