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的發展與基因種子有關!廣東肺癌專家有新發現

查出了肺結節怎麼辦?要不要趕緊手術切除?曾有統計數字顯示,約有60%的肺結節是過度治療。但如何知道自己的肺結節是否會發展爲惡性?

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獲悉,近日,該院肺癌研究所鍾文昭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探討肺結節放射學特徵與生物學特性之間的關係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肺腺癌發生發展趨勢取決於關鍵基因種子,尤其是驅動基因和旁效基因相互作用的模式。簡單地說,肺結節的發展與基因種子有關,可由此預判肺癌生長趨勢。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肺癌聯盟官方雜誌《胸部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JTO,影響因子21)上。

超九成肺結節是良性如何判斷哪些需要干預?

肺癌是我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高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危害最大的惡性腫瘤。最新公佈的2022年數據顯示,我國年新發肺癌病例高達106萬。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的佔比達到了85%左右。

得益於廣泛的科普和人們健康素養的提升,低劑量胸部CT越來越成爲日常體檢尤其是肺癌高危羣體體檢的標配。檢查量的激增,也讓我國肺結節的檢出率不斷飆升。數據顯示,我國通過篩查發現約有1/3的普通人肺部存在結節,每年新發現或新診斷出的肺結節超過1000萬例。然而,有統計數據顯示,在篩查出的肺結節中,至少95%是良性的,也就是絕大部分的肺結節不需要進一步診斷和治療。

“肺腺癌在影像學往往表現爲不同密度和形態,發展趨勢和預後迥異的肺部結節。隨着高分辨率CT的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早期肺腺癌病例以肺結節的形式被發現。”鍾文昭教授介紹,“對於臨牀醫生而言,從影像學檢查結果中獲得的數據越多,就越有可能實現對肺結節的精準診療,進而降低過度診療的風險。”

鍾文昭團隊在既往研究中指出了肺癌的進展有2種發展模式——漸進性和跳躍性。肺腺癌發生發展趨勢取決於關鍵基因種子,尤其是驅動基因和旁效基因相互作用的模式。

此前,EGFR經典突變(往往表現爲混合磨玻璃和實性結節)作爲肺腺癌中最常見的突變,已經被廣泛研究。本次研究進一步發現KRAS、ALK等驅動突變表現出更強的驅動能力,表現爲跳躍性發展,可以獨立驅動腫瘤快速進展至高侵襲性狀態,預後不良;而BRAF、HER2突變驅動能力較弱,單獨出現時腫瘤往往惰性生長,需要協同旁效基因推動腫瘤增殖和進展,表現爲漸進性發展。

精準大數據訓練模型開發肺結節分類AI

鍾文昭教授團隊基於超過1200例早期肺腺癌患者的影像數據、人工智能結合基因組、轉錄組和預後信息等信息,構建出了一套分類體系,可以精準地區分早期肺腺癌惰性生長、分化發育、增殖激活和免疫抑制的不同階段。

鍾文昭表示:“這對於肺結節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價值,一方面能將需干預的肺結節及早地甄別出來,另一方面則可以通過影像可預判早期肺腺癌發生、發展趨勢和預後評估。”

值得一提的是,鍾文昭團隊基於精準大數據訓練模型,開發出靈敏的肺結節分類AI,可以準確區分不同放射特徵的患者,而且可以從分化、增殖和腫瘤微環境等方面有效地區分肺結節是否會發生惡性進展,有利於甄別需要早期干預的肺部結節。

文 記者 林清清 通訊員 張藍溪 張誠斌圖 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