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讓臺灣由強轉弱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2024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提出重啓服貿的政見,其實2013年中旬,服貿首次提出時,由出版界率先提出強烈批評,接着一連串的事情激發太陽花法西斯學生運動,因馬政府缺乏克服挑戰的政治能力,導致國民黨江河日下,臺灣也走向錯誤的方向。這是臺灣由強轉弱的關鍵。
由於馬政府是執政者,成敗都要一肩承擔,服貨促成兩岸更大的商務合作與交流,包括民間情感的融合,是促成兩岸永久和平的重要途徑,是正確的政策。然而,大陸統一的壓力是真實存在的,臺灣也經歷長期的反共恐共教育,大陸競爭力的崛起造成臺灣新一代自信心的挑戰。
在推動服貨之前,馬政府應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宣傳,強化兩岸同民族的情感基礎及臺灣民衆的自信心。不幸的是,馬政府反其道而行,透過八田與一肯定日本殖民建設,自掘墳墓。在關鍵的思想問題上含糊不清,一昧對惡意的破壞者讓步,讓對方予取予求,完全沒有領導大局的架勢。不僅一般民衆瞧不起,連基本的支持者也喪失了敬意。國民黨成爲沒有方向的夢遊政黨,由於缺乏堅定的信仰和目標,黨內變得很容易被分化和收買。
另一方面,反服貿之後,表面上民進黨取得了政權,取得了歷史、文化和社會的話語權,但本質上也很脆弱,他們鼓動臺灣社會對大陸的恐懼和排斥心理,本質上是恐懼競爭,逃避現實。
民進黨執政7年多,不斷深化這種弱勢的心態。在外交上,臺灣淪爲美國的哈巴狗,民進黨和盲從者不僅不以爲恥,還洋洋自得。精神層次上,則幻想《馬關條約》以後,臺灣一直屬於日本,臺灣人仍具有日本人身分。所以在文化上有任何日本痕跡的就要儘量恢復加強。全臺蓋了一堆日式木造房屋,毫無意義的浪費公帑。
今天台灣到處充斥着日本製、韓國製的文化商品,能夠輸出本身軟實力到對方者幾稀。稍早我去首爾參加韓國國際書展,幾乎感覺不到臺灣文化產品的存在,只有在明洞的一個小角落看見一個臺灣珍珠奶茶的小攤位。雙方文化力量的懸殊差距已到慘不忍睹的狀態。今天台灣年輕人連臺灣女孩能參加韓國女團都足以沾沾自喜,他們從來不敢想像,臺灣也可以創造本身的偶像明星,到日本、韓國讓對方的青少年大聲嘶叫。
反服貿是由出版業者首先發難的,理由是要阻擋大陸強勢的競爭,保護臺灣出版業。結果10年下來,臺灣出版業扭轉局勢了嗎?沒有,其實是越來越糟。現在成天就想辦法進口比較好賣的書,或盼着政府補貼,原創題目越做越小,連日本時代仿洋山寨車站,這種連日本人早就拆掉不要的建築,也可以出版一大堆書,這種書能拿到外面亮相嗎?
當然,反服貿者一定會說如果不反,情況會比現在更糟。反正喪失競爭骨氣者永遠會替自己不行找理由,怪東怪西,現在又怪到電商頭上,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阻擋進步的他們自己。
毫無疑問,反服貿是臺灣由強轉弱的關鍵,由缺乏競爭力者來主導政策,結果自然就是一個缺乏競爭力的「弱勢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