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魚7千公里跨赤道 資料蒐集量創單隻最高紀錄
三尾(編號#195549、#195550及#195553)爲鮪延繩釣作業所混獲之花紋翻車魨,於魚體背部配置標識器後隨即野放,分別歷經78天、150天及240天,標識器分別於日本沖繩、新喀里多尼亞及巴布亞紐幾內亞附近海域脫離魚體回傳訊息。其中編號#195550標識器於彈脫魚體後,先漂流再被沖刷上新喀里多尼亞的海岸,標識器上的記錄資料高達700萬筆,包括溫度、深度與位置、光照度等訊息,不僅創漁業科學在單一翻車魨所蒐集的資料量,更是翻車魨跨越赤道大悠遊行爲的首次記錄。(水試所提供)
花紋翻車魨。(水試所提供)
農委會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與美國夏威夷大學攜手合作,針對俗稱曼波魚的翻車魨進行觀測研究,歷經5年執行「翻車魨標識放流研究計劃」,完成全球首度的花紋翻車魨跨赤道觀測記錄,該記錄範圍從臺灣東部外海到中南太平洋,直線距離長達6952公里。並在單一翻車魨身上搜集高達700萬筆的資訊,創下最高資料量蒐集紀錄。
水試所東部中心表示,全世界翻車魨包括有矛尾翻車魨、翻車魨、花紋翻車魨、假面翻車魨、斑點長翻車魨等,除了假面翻車魨分佈於南半球外,其他4種翻車魨在臺灣海域皆可見,其中花紋翻車魨全長可達3.3公尺、重量可達2.3 噸,是世界最大硬骨魚類。
根據漁業統計年報顯示,臺灣地區每年翻車魨科魚種漁獲量約在300至600公噸間,翻車魨主要漁獲於臺灣東部地區,其中又以花蓮縣漁獲數量最多,基於保護海洋生態資源與翻車魨的永續利用,水試所於2016年起啓動翻車魨資源的調查工作,藉由瞭解翻車魨移動和棲息地的海洋環境,提供漁業科學家參考,以有效進行漁業管理。
水試所東部中心指出,該計劃運用臺灣東部傳統鏢旗魚漁法及鮪延繩釣作業方式,陸續成功將彈脫型衛星標識紀錄器配置於2尾矛尾翻車魨、3尾翻車魨及5尾花紋翻車魨魚體中,蒐集資料透過衛星傳遞給研究人員,讓研究人員重建與分析洄游路徑、行爲特徵及歷經的海洋環境。
水試所東部中心表示,目前以花紋翻車魨標識放流成果最爲具體,其中編號#195550標識器於彈脫魚體後,先漂流再被沖刷上新喀里多尼亞的海岸,該記錄範圍從臺灣東部外海到中南太平洋,直線距離長達6952公里,標識器上的記錄資料高達700萬筆,包括溫度、深度與位置、光照度等訊息,不僅創漁業科學在單一翻車魨所蒐集的資料量,更是翻車魨跨越赤道大悠遊行爲的首次記錄。
水試所強調,本研究成果已投稿至國際學術期刊,希望呼籲國際關注花紋翻車魨的族羣分佈與生態習性研究,同時建議國人減少流刺網使用以降低翻車魨混獲數量,未來期待能推動更多的國際合作計劃,加強高度洄游性魚種漁業開發利用與資源監測,跨國共同負起海洋資源養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