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與內部控制 企業如何有效管理永續資訊
【文.朱成光】
環境、社會、治理(ESG)隨着各國監理構大力推動,已成爲近年來全球企業間最熱門的議題。 時值此刻 ,主管機關爲了讓國內企業有效接軌國際公司治理的品質水準,早已規劃多年分階段推動相關法令遵循作業,這可從公司治理髮展從2020∼2023年的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延續至今(2024)年進入公司治理 4.0「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行動方案」中充分了解。爲此,上市櫃公司依據不同產業及規模,於不同時程安排下,除了財務報告外,亦需同步揭露企業的永續報告書。
ESG報告與財務報告同等重要
財務報告反映公司過去經營期間的成果與數據;而永續報告則是同時反映公司過去期間內於 ESG 等三大面向的因應作爲外,也擘劃公司未來永續經營的目標,因此,相較財務報告包含更多資訊。從永續資訊使用者角度而言,包含了內外部利害關係人,例如:董事會、員工、客戶、供應商、政府機構、股東及投資人等。永續資訊內容除了使用者衆多外,且使用者對於資訊內容的依賴程度也高。這是因爲對於內外部利害關係人而言,永續資訊失真會帶來不同的衝擊與影響程度。
舉例而言,對於內部利害關係人,永續資訊失真會影響決策方向(淨零投資、氣候、風險誤判)、內部控制失效(漂綠舞弊)、經營費用或成本的漲跌(碳稅、碳費、碳權),對於外部利害關係人而言,可能導致投資決策誤判(資訊錯誤)、監理風險或違反法令法規導致的裁罰。綜上,永續報告書的重要程度與財務報告同等重要。
永續資訊與財報資訊之差異
參考「實現對永續報導之有效內控(ICSR)」一書(COSO出版,會研基金會王怡心翻譯,2023),即便永續報告與財務報告對企業在報導與溝通經營資訊時是同等重要,但不可忽視的是永續資訊與財務資訊間存在以下差異:
1.控制與影響(邊界):
當前財務報告中對於組織邊界的定義與永續報告存在差異,例如:財務報告採合併個體架構,但永續報告會延伸包含企業自身與產業上下游資訊,資訊涵蓋程度亦比財務資訊寬廣。
2.定量與定性(判斷):
永續報告的目標在衡量與評估投入永續治理資源的程度,可能引用較多的定性衡量方法,而非僅有定量衡量方法,這是與傳統財務報告差異之處。
3.歷史與前瞻(預期與估計):
永續資訊相較於財務資訊存在長遠性規劃(例如:2030 年淨零排碳規劃)與前瞻性規劃(例如:碳捕捉、碳中和規劃),有別於永續資訊,過去財務資訊主要系以交易歷史數據反映過去經營結果,因此存在較大差異。但國際會計準則組織意識到這些差異,已經着手規劃調整相關會計準則,使得未來永續資訊反映與整合於財務資訊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增加,並期許可以消弭兩者間差異。
【完整內容請見《會計研究月刊》2024.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