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打小孩遭通報家暴 專家:過度體罰恐反效果

有兒科醫師在臉書發文說「我打了我的小孩」,提及自己涉家暴遭通報,親子教養議題引發討論。專家建議,管教孩子重點在於態度一致,應清楚溝通與約法三章,讓孩子知道允許範圍。

一名兒科醫師在臉書(Facebook)發文表示「我打了我的小孩」,內容描述孩子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出現問題,他從一開始的扮白臉無效,乾脆採取打耳光、罰跪等嚴厲管教方式,卻遭孩子媽媽通報家暴,讓他自覺灰心又遺憾。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李俊宏今天在臉書發文指出,「當你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首先你必須要有一個認知,而且是你要隨時提醒自己的:這個孩子不是另外一個自己。」

李俊宏下午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大腦有自我保護機制,當外在壓力大到一定程度,會把感官跟思考之間的連結斷開,有時當父母體罰,會看到小孩「呆僵」,其實並不是心甘情願受罰,而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站在現場挨罰,這時反而無法達到管教的效果。

李俊宏指出,創傷反應同時也會啓動壓力系統,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大腦功能退化,甚至精神疾病產生的比例增加,如成年後憂鬱症,目前已知跟童年時過度體罰可能相關,另外還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藥物或酒精濫用等問題,美國爲此成立跨單位防治計劃,因爲後續衍生的健康代價很大。

考慮到每個年齡的孩子有其發展需求,李俊宏說,多數生活常規養成是在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時期,建議家長可獎勵多於處罰,從最簡單的稱讚,到提供獎勵點數、獎品、零用錢等方式,至於青春期的孩子,則可塑造友善孩子同儕的良好家庭環境,透過同儕互動來影響孩子。

「重點是前後一致,不能突然白臉變黑臉。」李俊宏強調,否則孩子會覺得「爸媽怎麼突然變了一個人?」「爲何以前可以、現在不行?」要清楚溝通並約法三章,讓孩子知道允許範圍,現代家庭忙碌,教養需要耐心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