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四的年代劇,讓我們在懷舊中審視今日之我
2024年來到尾聲,書寫歲月溫度和熱度的年代劇,又一次“刷屏”年輕人的社交平臺。
例如,最近“蛇瓜”就成了網上熱詞。
正在播出的高口碑年代劇《小巷人家》中,20世紀70年代末,住在蘇州棉紡廠家屬區同一小院的兩家人,用種蛇瓜的方法解決吃飯問題,結果因爲吃太多,聽到蛇瓜就想吐。
追劇的觀衆們一邊笑着調侃“這個家沒有蛇瓜得散”,一邊感慨在那樣一個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人們依然苦中作樂積極生活。
“蛇瓜”梗背後,是普通人家生活、奮鬥的時光敘事註腳。
2024年,《繁花》《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迎風的青春》《小巷人家》等年代劇強勢“圈粉”年輕人,而其實這股追劇熱早已被點燃,前兩年《人世間》《風吹半夏》《夢中的那片海》等電視劇,都給予觀衆們深沉炙熱的情感,以及將會持續很久的精神能量。
所以,當我們隨着熒屏佳作穿過記憶裡的“小巷人家”,拂過歲月的“風”和“繁花”,我們究竟被什麼觸動?年輕人看年代劇的時候,究竟在看什麼?
在與當下有一定時間距離的年代劇裡,我們能感知到情感的真摯、創業的激情和奮鬥的韌勁。
在2024年開場,王家衛執導的電視劇《繁花》“霸屏”。圍繞電視劇《繁花》的討論也從網絡空間延伸至生活,打造了開年以來極具熱度的“繁花效應”。
《繁花》原著作者金宇澄談及自己文學創作理念時說,作家威廉·福克納講過,人就像永遠坐在一個背向行駛的火車上,唯一能看清楚的就是過去。“保存過去的人生,保持過去的形象、色彩,在這一塊上和我本身的文學理念是非常相合的——寫作最重要的是保存我見到的、認識的過去而不是現在。”
20世紀90年代的上海處處是機遇與希望,《繁花》通過再現那個年代上海的城市風貌、生活圖景,貫穿起觀衆在視覺上的懷舊情結與共同記憶;而阿寶等人物羣像的刻畫,時代風雲下奮進的上海精神,也成功建立起觀衆的精神共識,劇中的美食、音樂、服裝等先後製造了一系列文化現象和社交話題。
收穫人氣和好評的年代劇,既是能好好安放“過去”的博物館,同時也因爲能與當下“對話”而熠熠生輝。很多年代劇佳作,因爲能讓觀衆在“重回”歷史歲月的過程中,找到與現在處境、心境的關聯、對話,而具有彌足珍貴的現實價值。
今年年初,作爲“大江大河”系列的終章,《大江大河之歲月如歌》以20世紀90年代爲背景,以“搏浪青年”的奮鬥爲線索,折射國營、民營、集體以及合資企業如何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中曲折前進。
前兩年播出、近來斬獲多個獎項的電視劇《風吹半夏》,聚焦改革開放大潮和其中的“弄潮兒”,以鋼鐵行業爲背景,歌頌創業者敢想敢拼、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
《風吹半夏》文學策劃樑振華曾談到,正是因爲有了像劇中許半夏、趙壘等一羣爲着樸素的理想野蠻生長的人,纔有了今天這樣一個大河奔流的時代;也正因爲這個寬闊而溫暖的時代,纔有了這一羣折騰不止、奔忙不息的幸福的人們。“《風吹半夏》選取的就是這個時代中的一朵小浪花,獻給我們經歷的那個想一想就沸騰、就熱淚盈眶的時代,和永不回頭的青春。”
在看年代劇時,年輕人不僅在懷舊,也在審視自我。
值得一提的是,近來一些年代劇,還憑藉樸素的親情、愛情戳中年輕人。
有不少95後、00後觀衆說,看着年代劇,自己開始羨慕質樸的“父母愛情”,懂得《從前慢》裡“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真諦。篤定而純粹的愛,是讓一個家抵抗風雨、擁抱未來的最強大的底氣。
前輩們的打拼精神和生活態度,讓年輕觀衆看到那個時代的理想主義光芒和浪漫主義色彩。另外,也讓我們反思,如今擁有了豐富的物質,我們如何更好堅守前輩們奮鬥不止的珍貴品質。
穿過時間“小巷”,我們在年代劇裡尋找、致敬溫暖、沸騰的青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