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難以估算的歷史代價
(路透)
俄烏戰爭已40多天了,原本和談看似露出曙光,但一場布查屠殺,一枚攻擊平民的導彈,再讓和談破局。一場戰爭全球動盪,也是東斯拉夫兄弟多年曆史恩怨的總結,牽動兩國未來歷史的走向。
俄羅斯總統普丁說烏克蘭是「蘇聯拼裝起來的國家」其實不假,中部基輔地區是原本的烏克蘭本部。俄烏合並之後,俄羅斯南下與土耳其爭奪黑海的出海港,爲此,俄羅斯在亞速海北部建立了新俄羅斯屯墾區,就是現今烏東俄語區。蘇聯在二次大戰勝利之後,將強割來的鄰國領土畫入烏克蘭西部,包含文化上更接近中歐、原本奧匈帝國的西里西亞/利沃夫地區,這裡也成爲了烏克蘭的反俄大本營。
再加上1954年,出身烏克蘭的蘇共領導人赫魯雪夫,將俄羅斯與土耳其鏖戰200年才奪得的克里米亞畫給烏克蘭,使得當代的烏克蘭,難以形成一團結而統一的獨立國家,長期搖擺於親歐與親俄之間。
2014年民選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由於拒絕簽署與歐盟的經濟合作協定,引發親歐民衆街頭抗爭,進而推翻合法的民選政府,導致東部俄語族羣民心思變。於是當俄羅斯空降兵進入克里米亞時,大批烏克蘭軍警武裝叛降,同時東烏克蘭兩州也有親俄民兵呼應起事,形同內戰割據。
但此次俄烏戰爭,烏軍戰鬥力不容小覷,顯然失去克里米亞及東部兩大州的國仇家恨,和在長期與東部兩州分離分子的戰爭中,反俄的國族認同逐漸確立,再加上國際上普遍的道義支持與源源不絕的實質軍經援助,都助力烏克蘭從分裂走向凝聚與團結。
俄烏戰爭讓臺海兩岸都有很強的代入感。臺灣關心是否國際正義的力量能夠協防小國,並遏制不懷好意的入侵者。在對岸,經歷了川普執政數年,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戰、貿易戰與科技戰,各種莫須有的指控與委屈,讓很多大陸人民因而情感上支持俄羅斯,更關心一旦臺海有事,中國是否承受得起美國的經濟封鎖與制裁打擊。
俄烏戰爭給兩岸何種有意義的教訓呢?首先,強大的戰爭實力需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與俄國都是核大國,且中國的經濟實力是俄國的10倍以上,俄國孱弱的經濟實力在俄烏戰爭中捉襟見肘,但美國及其盟國仍然不願協防烏克蘭或與俄國直接爲敵,僅在軍事上使其變成消耗戰,經濟上對其進行絞殺式制裁,切斷一切外援,使俄陷入孤立。但這是以烏克蘭的毀滅作爲代價的。因此,如何與大陸確保和平與必要的互動,考驗着臺灣的智慧。
其次,澤倫斯基初選舉時被認爲是一個較爲親俄的候選人。他出身東烏,俄語背景,贊成亞努科維奇的路線,主張不橫挑強鄰與保持和平的關係,同時全力發展逐漸融入西歐。雖然融入歐盟是烏國的共同政治路線,但澤倫斯基較爲溫和的路線使得烏克蘭在面對侵略時有較高的道德正當性。如果代入臺灣的政治光譜,澤倫斯基與國民黨的朱立倫路線其實沒有根本的不同。但這樣的背景,仍然讓他在面對戰爭時別無選擇地扛起對俄抗戰的大旗。
第三,能夠團結一致的弱小國家直面強敵仍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只要臺灣不出現政權的合法性問題,例如選前離奇的槍擊案或更改國號等重大的內部動亂,也不至觸發戰爭的危機。今日俄烏衝突的導火線其實源自2014年的烏克蘭政變,導致烏東親俄勢力不再承認基輔政府的合法性而叛離烏克蘭的後果。
最後,烏克蘭以犧牲作爲洗禮,向俄羅斯與全世界宣告二次獨立,未來的烏克蘭幾乎不再有任何政治親俄甚或中立的可能。發動此戰所造成的俄烏永久分裂,將會付出難以估算的戰略與歷史代價。這也是中共動手前需要深思的代價,希望永遠以和平繁榮爲念。(作者爲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