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依舊強大:一張珠海航展圖片顯示,中國至少還要追趕10年
最近軍迷們最關心的事,莫過於蘇-57來華參加珠海航展了。目前機號054的蘇-57戰機已經抵達珠海,走下飛機的依舊是俄羅斯試飛員博格丹,10年前駕駛蘇-35來珠海的也是他。除了這架蘇-57,俄羅斯其實還帶來了另一架飛機,由安-124運輸機搭載,從畫面上看,這架蘇-57卸掉了機翼和雷達罩,卸下來之後再組裝,用於靜態展示。
安-124的貨艙寬6.4米,高4.4米,長36.5米,足以容納一架拆掉機翼和尾翼的蘇-57,從圖中也能看到,蘇-57機身兩端距離貨艙壁仍有一定距離。相比之下,運-20貨艙寬4.5米、高4米、長20米,估計能運一架拆掉機翼的殲-10,或者拆掉旋翼的直-20,和安-124的差距明顯,這一點,從兩者同框照片中也能看出來。
那麼,中國需要安-124這個級別的巨型運輸機嗎?應該說,這個需求還是有的。
運-20這個級別的運輸機,雖然能夠運輸我軍絕大多數大型裝備,比如99A坦克,比如紅旗9防空導彈,但問題是航程。安-124如果也搭載66噸的貨物,也就是運-20的最大載重,航程將近8000公里了,足以實現跨洲飛行,而運-20只有空載時才能達到這個航程。而如果兩者都滿載起飛,航程都是4500公里左右,但安-124的載荷相當於運-20的兩倍,一架頂兩架,這運輸效率的差距更大。
正因爲如此,美俄在擁有了與運-20同級別的C-141和伊爾-76之後,依舊研發了噸位更大的C-5和安-124,並且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和敘利亞戰爭等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對於俄羅斯這樣領土巨大的國家,以及美國這樣在全球擁有廣泛利益的國家,載重量100噸以上的巨型運輸機很有必要。美國在擁有了載重78噸,而且還能短距起降的C-17之後,下一代運輸機載重指標依舊定到了100噸以上。而中國已成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又面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必要再研製一款巨型運輸機,保護我們龐大的海外利益。
那麼,中國有能力研製安-124這個級別的運輸機嗎?其實通過運-20的研製,我們已經掌握了大型運輸機的氣動佈局設計、大型飛機結構部件的製造、航電飛控等關鍵技術,唯一欠缺的是發動機。雖然渦扇-20已經裝上了運-20,但畢竟推力只有13-16噸,而要推動安-124這一級別的運輸機,單臺推力就要達到25噸左右。目前我國還沒有這麼大推力的發動機,靠渦扇-20簡單增大涵道比也做不到,必須重新研製。C929配套的長江2000發動機,推力高達35噸,但這款發動機的核心機2020年才點火成功,真正達到可用的狀態,至少還需要10年。
不過,中國科研經費充足,又有舉國體制做保障,長江2000發動機研製成功是早晚的事。屆時如果用4臺長江2000作爲運輸機的動力,那麼總推力將達到140噸,遠遠超過C-5和安-124,達到了安-225的級別。而這樣一款運輸機的載重將超過200噸,最大起飛重量也將超過600噸,遠超美俄現役巨型運輸機。
另外,俄羅斯的安-124,無論是機體還是發動機,都是蘇聯時代在烏克蘭生產的,俄羅斯已經沒有能力復產了。而且由於俄烏衝突擠佔了大量的科研經費,俄羅斯既沒有技術實力,也沒有財力去研製另一款巨型運輸機了。而美國的C-5M雖然進行了現代化改進,但預計也只能服役到2040年左右。也就是說,一旦中國未來的巨型運輸機研製成功,美俄現役巨型運輸機幾乎已退役殆盡,能夠與之媲美的,就只剩下美國的下一代運輸機了。至於誰的新一代巨無霸運輸機先投入現役,那就看中美兩國的耐力了,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