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傳來:巨星隕落!這位用戰俘換回的老頭,美國直呼“虧大了”

華人星光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一位用美國戰俘換回來的老頭,

爲中華民族圓了千年夢想。

可他的名字,

99%的中國人都沒有聽過......

他,就是楊嘉墀(chí)。

1919年,

他出生於江蘇桑蠶基地吳江古鎮,

魚米之鄉,地靈人傑,

家族更能人輩出。

祖父曾任震澤絲業公會會長,

堂伯父建立了震澤絲業小學,

育人子弟,惠澤八方,

開當地行業辦學先河。

實業救國,以天下爲己任,

這句家訓,

在楊嘉墀心裡如滾滾洪流匯聚,

一生震聾發饋。

此外,

祖父對兒孫的教育也很有意思,

不要求讀四書五經,

但必須要掌握英語;

在楊家最鼎盛時,

不留分文田產給子孫;

在楊家絲織產業沒落時,

卻傾家蕩產也要讓孩子們繼續學業。

浸染於祖輩開明思想中的楊嘉墀,

於1937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

可侵華戰爭的爆發,

讓這座城昔日繁華成爲過往雲煙,

炮火隆隆中,

楊嘉墀艱難的完成了四年課業,

眼見山河國破,民不聊生,

他心裡燃燒起了熊熊火焰:

終有一天,

要爲中國造出飛機、軍艦!

年僅22歲,

他被推薦進入中央電器廠工作,

只用了兩年時間,

就做出了全中國第一臺載波電話機。

因出色的工作成績,

楊嘉墀前往美國哈佛大學深造,

兩個學期他足足上了八門課,

還在隔壁的麻省理工,

選修了四五門課程,

年底考評,門門全A,

不到一年取得碩士學位,

又順利拿下哲學博士學位。

導師連連稱歎,

比起美國學生,

甚至其他所有外國學生,

楊嘉墀是最勤勉最優秀的那一個!

1949年,

聽聞彼岸新中國成立的消息,

他迫不及待就要歸國,

然而因爲當局的阻撓,

他無法離開,不得已,

只能先去賓夕法尼亞大學做研究。

一開始美國人對他並不以爲然,

哪知楊嘉墀隨隨便便一出手,

就研製成功一臺快速記錄吸收光譜儀,

直接結束光譜儀手動的歷史,

國際定爲“楊氏儀器”。

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一瞧急眼了,

趕緊就把這尊“大神”請過來,

楊嘉墀再一出手,

將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

與醫學研究結合,

生物化學的二色光譜儀、

視網膜仿真儀,

全都研製成功搞定,

這下更了不得了,

他直接創造出了醫學電子這門學科!

世界都被他接二連三的“神功”爆發,

給整懵了,

還不等反應過來呢,

這個了不得的未來科研巨星,

就已經“花落中國”了。

1956年,

中國以十幾名美國戰俘,

換回了滯留在美的一批中國科學家,

其中,就有楊嘉墀。

當時,他在美國過着令人豔羨的生活:

住在紐約一家花園洋房,

從事着自己熱愛的工作,

美國一家儀器公司,

還和楊嘉墀簽訂每生產一臺機器,

就給他100美金的發明專利費。

正是醫學電子迅猛發展的階段,

儀器訂單如雪花般飛來,

可想而知不久之後,

楊嘉墀將成爲百萬甚至億萬富翁。

但是與他而言,

國家爲重,名利甚輕,

他毫不猶豫就賣掉了在美國的一切,

所得全部購買了中國需要的儀器,

他更毫不猶豫地帶着這些,

踏上了回國的輪渡:

“我本來就沒打算在美國長期待下去。

美國能夠放人回國,這是一個機會。”

踏上故土,

艱難而沉重的歷史使命,

壓在了楊嘉墀的肩頭。

那個時候,

國內沒有自動化控制相關技術,

他便帶頭,

開始了中國自動化研究所的拓荒。

1959年,上級下達機密任務,

研究出核爆炸時火球的溫度測量儀,

以及衝擊波壓力測量儀,

和現場地面振動測量儀。

因爲原子彈的秘密計劃中,

必須利用這些儀器測出詳細數據後,

才能確認這個原子彈的威力有多大。

這些儀器國外封鎖的非常嚴密,

幾乎連一張圖紙都找不到。

楊嘉墀當時擔任技術總負責人,

每天都忙到深夜,

複雜的計算令人焦頭爛額。

苛刻的工作條件下,

誰也無法想象他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只看到這個,

回國時意氣風發的年輕人,

不過幾個月時間,

頭髮就已經花白了。

殫精竭慮,終於換來驚天成果,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1964年10月爆炸,

測試核爆結果的,

正是楊嘉墀帶隊研製出的測量儀!

不光如此,他還研製成功:

“火球光電光譜儀”、

“地下核試驗火球超高溫測量儀”、

用於發動機試車的高溫壓力計、

渦輪流量計、晶體加速度計、

火焰溫度計等儀表.....

這些成果,

促成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實驗,

和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的成功!

他爲中國自動化儀器的開拓,

鋪就了一條康莊大道!

前半生,

原子彈、氫彈、地下核爆,

地面上所有浩大宏偉的工程,

楊嘉墀參與了個遍,

後半生,

他縱橫馳驟於天際!

1970年,

楊嘉墀攻克紅外地平儀的巨大難關,

順利將第一顆衛星:

“東方紅一號”送上太空;

1975年,

在只有美蘇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之際,

楊嘉墀主持研製成功衛星控制系統,

順利完成了,

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飛行試驗!

▲中國衛星四巨頭世紀合影:楊嘉墀(右二)、孫家棟、屠善澄和戚發軔在資源衛星一號前合影

而這次衛星實驗,

是楊嘉墀這一生中最煎熬的三天。

衛星剛上太空便出現了大問題,

因大氣氣壓下降過快,

會導致衛星提前能源耗盡!

幾乎所有專家,

都否定了繼續飛行的可能性,

認爲應當讓衛星提前返回。

彼時,

全世界都在關注着中國這顆衛星,

提前還是繼續?

兩個字的抉擇,

關乎到整個項目成敗,

更關乎到中國的尊嚴!

錢學森看向低頭默默計算的楊嘉墀,

片刻,楊嘉墀擡起頭沉穩地說道:

“按照我的計算,

問題不大,可以繼續飛行。”

錢學森選擇了相信他。

那個寒冷的冬夜,

楊嘉墀跑到山頂,

一直等候了一夜,

當他終於看到衛星如他計算的一樣,

分毫不差的出現在天際又消失,

懸着的心,終於放下了。

三天後,衛星平安返回那一刻,

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

擁有返回式衛星的國家!

錢學森緊蹙的眉頭終於鬆開來,

帶着難以抑制的欣喜,

對站在身邊的楊嘉墀說了四個字:

“控制有功。”

1975年至1992年,

中國一共成功發射了,

13顆返回式衛星,

每顆衛星上使用的,

都是楊嘉墀主持研製的,

三軸穩定姿態控制系統。

那個時代,

全世界同行都在爲中國衛星,

取得的巨大成就所驚歎,

那個時代,全世界同行,

都知道了中國衛星背後,

站着一位巨星:

他叫楊嘉墀。

1983年開始,

一場“探航星際”的浪潮,

開始在各大國間涌動,

美國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

想要把握和控制世界航天領域;

歐洲緊隨其後提出了“尤里卡”計劃,

意在利用“天狼星”衛星進行通信試驗。

而彼時的中國,

在這場激烈的賽跑中,

尚未有一席之地,

但在楊嘉墀的眼中,

這場關乎未來高科技的里程碑事件,

中國一定要參與!

1986年3月,

楊嘉墀與光學家王大珩、

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北斗創始人陳芳允一起,

給國家寫了一份建議,

這份建議影響中華半世紀,

催生了,

讓中國科技真正騰飛的、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計劃:

“863計劃”。

80歲那年,

做《月球探測和開發》專題報告,

他獲得兩彈一星勳章。

85歲那年,

他參與過中國北斗導航系統應用論壇。

2003年,浩瀚的宇宙中,

編號“11637”的小行星,

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楊嘉墀星。

2006年,這位爲了祖國浩大偉業,

“七十二變”的功勳巨星,

溘然長逝。

他這一生,從電機到應用物理,

從自動化到航天,

從兩彈一星到探月工程......

每一步都是國家要他走的路,

而每一步,

他都走出了燦爛和宏圖。

一手可攬明月,一手可摘星辰,

中華民族千年來,

所有關於太空的夢,

從他開始一一夢想成真!

他是一位功勳卓越的科學家,

更是一位赤膽忠心的愛國者!

在兩彈一星的赫赫功勳中,

絕大多數人沒有聽過他的名字。

今天,他的故事長卷徐展,

希望全中國人能記住他的名字,

他叫:

楊嘉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