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批記者奔赴大地震現場,專業視角關注災害及產業受創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導致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地震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截至2008年9月25日,汶川大地震共計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不同程度受傷,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去一線,在現場”是第一財經一貫追求的新聞標準,尤其是在重大突發事件上。在此之前,2004年底,剛剛創刊一個多月的《第一財經日報》就派出記者遠赴印尼海嘯災難現場;2008年初,西南地區爆發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第一財經多路記者也趕赴現場。

汶川大地震爆發之後,第一財經迅速行動,5月13日,首批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趕到災區,聚焦都江堰聚源中學和北川縣城;5月15日,第二批記者分別從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趕赴汶川、北川、什邡、綿竹和青川等極重災區。筆者也是其中之一。

首批記者之一洪其華不顧在什邡的家人同樣受災,輾轉都江堰和北川等地,在震後初期,直擊都江堰和北川等地災難現場和救援情況;記者孫文祥翻山越嶺,徒步挺進震中“孤島”映秀鎮,發回關於其狀況的第一手報道;記者劉澤南則記錄了唐家山堰塞湖處置的全過程……

在當時救援緊迫、災情不清和萬衆矚目的情況下,這些報道體現了“快”和“在現場”的特點,及時將災情和救援情況傳遞給公衆,受到廣泛關注,取得較大的影響力,顯示了第一財經在突發事件和公共議題上對普遍新聞價值的追求。

與此同時,第一財經根據自身特有的財經媒體屬性,在報道災難救援熱點事件和熱點區域的同時,又有所側重地關注地震對企業、產業、資本市場、宏觀經濟、民生就業等財經領域的影響,從自身專業定位的角度更廣泛地去記錄報道這場特大地震。

根據產業佈局,《第一財經日報》以成(都)德(陽)綿(陽)這條西部地區重要的產業帶爲核心,制定多路分進的報道計劃,其中重點關注經濟和產業較爲發達、經濟和人員受災又特別嚴重的綿竹和什邡等地,全方位地向市場反饋地震對災區產業經濟的衝擊和救援重建情況。

在多批記者奔赴現場的同時,第一財經在後方組織了人數更多的採編團隊,藉助創刊數年來積累的高端、專業資源,從地震成因和趨勢、地震次生災害防治、醫療救治和環境保護、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產業衝擊和轉型升級等多個領域進行了系列專業性報道。

這些安排凸顯了第一財經在整個汶川大地震的報道中將“普遍性”和“專業性”新聞價值有機結合。這一特點既體現在赴現場的報道中,又體現在大量的後方報道上,探索了財經媒體在災難事件和公共議題上的報道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