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加速手機補貼政策落地,5G換機窗口期還有多久?

雖然AI大模型還沒有正式成爲新一輪手機換機驅動力,但各地政府陸續出臺的補貼政策正在加速國內手機市場的溫和復甦。

近日,包括江蘇、貴州在內的省份陸續落地手機補貼政策並加大對3C產品的促銷力度。以江蘇省爲例,在補貼名錄中新增了7類3C產品和20類家電商品,可補貼產品成交價格的15%,這一措施引發了市場的積極反響。

但也可以看到,5G手機每月的市場出貨量已佔智能手機出貨量的九成以上,5G換機窗口期已經來到最後時段。

對於當下的市場形勢,調研機構IDC中國區副總裁王吉平表示,中國市場仍有10億臺手機保有量,這意味着仍有大週期下的換機機會。

但回顧智能手機市場發展,2016年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來到4.67億臺的巔峰,今年市場出貨量約爲2.86億臺,銷量較高峰期仍有較大幅度下滑。

各地加速補貼落地

11月26日,江蘇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發佈《3C數碼產品補貼專項活動操作指引》,對新增的7類3C產品和20類家電商品給予15%補貼,3C產品最高優惠1500元,時間爲11月27日至12月31日,補貼用完則提前結束,補貼額度未公佈,僅限線下購買補貼。

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也在11月27日印發《貴州省全力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在已支持的17類家電產品和12類家居商品換新促銷基礎上,將國產手機、平板電腦等更多高質量消費品納入以舊換新支持範圍。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消費者發佈“圖文實況”,跨城前往上述兩個省份購買手機,部分機型經過補貼後降價達到1000元以上。“華爲Pura70 pro 512補貼後4600不到,比京東官方商城上少了快1300元。”一消費者對記者說。

除了江蘇和貴州外,此前廣東、湖北、天津以及海南等地也開展了消費電子補貼活動。比如廣東對於個人消費者購買的平板、智能穿戴設備等,訂單金額超過500元的,可按產品銷售價格的10%享受一次性立減補貼,每件補貼不超過1000元。海南則對相關電子產品每單補貼10%至最高1000元,支持線上購買,覆蓋國內外品牌。

“隨着國家提振消費的一攬子政策出臺,直接促進了電子消費市場增長。”IDC認爲,今年3月國務院發佈的《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確定了“以舊換新”的三個方向和11個產品類別,而8月商務部等七部門明確了資金使用框架並落地後,北京等地的消費者已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優惠。

上述機構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長3%,2024全年預計增長5%。其中線下渠道出貨量佔30.4%,線上渠道出貨量佔48.6%。

“此外,長期看新技術對手機行業仍有諸多驅動。”王吉平對記者表示,人工智能是重要、長遠的發展方向。預計到2025年,全球市場中有1/3的手機將是新一代AI手機,也即NPU大於30Tops運算能力的手機;到2028年國內市場新一代AI手機佔比將超過80%。

5G手機出貨已佔九成

從2019年6月6日工信部發放5G商用牌照,至今5G發展已經走過五年時間。在工信部12月3日公佈的數據中,全國5G個人用戶普及率超過60%,5G網絡接入流量佔比達56.1%,重點城市平均5G個人用戶普及率已經達到87.6%。

從手機產品來看,我國5G手機的市場滲透率進一步提升。根據中國信通院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0月份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967.4萬部,同比增長1.8%,其中,5G手機出貨量爲2672.2萬部,同比增長1.1%,佔同期手機出貨量的90.1%。

而在今年前十個月,5G手機出貨達到2.14億部,同比增長13.6%,佔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5.5%。對比去年前十個月,5G手機出貨量佔同期手機出貨量的81.9%,有接近4個點的提升。

天風證券認爲,政策持續刺激,消費電子產品以舊換新有望帶動消費電子需求釋放,而軟硬件創新持續催化。華安證券則表示,AI大模型疊加消費電子補貼或將激發手機和消費電子換機動力。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樂觀看待後續補貼政策的進一步推出,一方面擴大補貼品類,納入手機、AIoT等品類,並在兩會前後啓動,另一方面延長補貼時間,有望帶動消費電子產業鏈進入景氣週期,聚焦產業鏈,IC設計以及相對重資產的零部件值得關注。

目前,相關上市公司中,思特威的智能手機CIS產品覆蓋了目前手機市場的主流需求。昀冢科技與業內領先的攝像頭模組以及馬達企業合作,終端應用於華爲、小米、OPPO、VIVO、榮耀、傳音等主流品牌智能手機中。卓翼科技主業是提供網絡通訊、消費電子以及智能硬件產品的研發、生產製造與銷售服務。

但截至4日當天收盤,消費電子股股價有所下挫,思特威跌2.03%,昀冢科技跌3.52%,卓翼科技跌3.02%。

“在生成式AI、行業週期等因素影響下,手機供應鏈產品價格上漲明顯,其中由於搭載大型語言模型,AI設備需要大量存儲內容,手機的主要元器件處理器(系統級芯片)、內存等價格上漲最爲顯著,這些都會造成供應鏈的不確定性。”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林科宇(Ivan Lam)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關鍵硬件的製造成本本身就較高,這也會對手機廠商在成本把控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分析師看來,芯片漲價對不同規模的手機廠商影響將會持續。雖然大型廠商憑藉規模優勢、資金實力和較強的供應鏈議價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承受成本上漲壓力,但中小手機廠商則面臨更大困境:一方面難以承受成本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漲價可能使其失去性價比優勢,導致市場份額被擠壓,生存空間受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