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忠誥》讓文化總會爲兩岸留扇窗

中華文化總會總會長劉兆玄22日召開記者會,宣佈將離開會長一職,最後一天上班與同仁揮手道別後離去。(圖/陳仁萱攝)

近日來關於「中華文化總會」(以下簡稱「文總」)的交接糾葛,鬧得沸沸揚揚,各方矚目。目前「文總」會長雖已被迫下臺,但癥結仍在,最頭痛的恐怕會是蔡英文總統吧!

在執政黨人看來,不拿下「文總」,難免心懷不平,甚至自覺窩囊,因而憤責「文總」主事者是「戀棧」、是不識時務的「負隅頑抗」;唯若真要硬拿的話,不僅吃相不雅,對這個已轉換爲人民團體且經費率皆自籌的「法人」說來,也肯定備覺委屈而心有不甘,認爲是政府在「搶民間財產」,正當性顯然有所不足。拿與不拿間,可真是「妾身千萬難」!當然,執政者堅持要拿下「文總」,若真是基於臺灣人民福祉的文化理想考量,能一改過去的政治掛帥,真正循名責實地迴歸「文化」,則國人自是喜聞樂見。

臺灣由於特殊的歷史因緣,300餘年來,早已發展成糅雜的多元社會,若硬把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拿來跟建國不過一甲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畫上等號,而意圖將臺灣文化跟傳統中華文化作一刀兩斷的切割,何異是自我窄化、矮化,終竟不免馴至於異化,恐怕得不到大多數國人的認同吧!跳不開1949的政治悲情,是臺灣社會的最大悲哀,更是執政者欲求善政的最大「絆腳石」。這個文化認同的心靈錯亂之「結」若不早日解開,臺灣便難有一日之安寧。

蔡政府不止一次說要對彼岸「釋放善意」,印象中,其所釋放的「善意」似乎都不太能被對岸領情。此際若對「文總」網開一面,既可展現完全執政者的節制與謙卑,又可順利化解燙手難嚥的困境,更能借此向大陸釋出些許「善意」。一舉數得,何樂不爲?

在目前兩岸關係近乎急凍的態勢下,這個具備半官方半民間角色,且推動國內及兩岸文化活動頗着成效的「文總」之存在與否,其所關涉的,已不僅是國、民兩黨或政府與民間的公私產糾葛問題,同時也是兩岸實質交流最後一扇文化窗戶究竟是否正式關閉的象徵指標,切莫等閒視之。

古哲有言:「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處此紛擾之際,除非蔡總統本人對於「文總」具有強烈的主導企圖,否則,與其拿到後因放任而致顛三倒四,徒貽話柄,倒不如暫時睜閉隻眼而留此「非戰」平臺,或可望爲蔡政府預備未來兩岸冰融交流的進退空間,看似消極而具無用之大用。偃武修文,此其時矣!

此事究當何去何從,完全系乎蔡總統的一念之間。1949渡臺後,即全心教化臺灣子民的李炳南長老有詩云:「應着人間讓子棋,平衡結局最相宜。從無君子求全勝,得意當時是錯時。」值得蔡政府深思。

(作者爲書法家、明道大學退休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