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整治逃稅油品勢在必行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日前發佈的《2020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0年,官方統計的全國汽柴油表觀消費量爲25279萬噸,考慮到“隱性資源”,估計全年汽柴油實際消費量約爲34709萬噸。也就是說,我國2020年隱性汽柴油資源消費量接近1億噸,在汽柴油實際總消費量中佔比近30%。

所謂隱性資源,是指未被國家統計局納入官方統計範圍內的成品油資源,這類資源往往通過各種方式規避、偷逃了大量成品油消費稅,並在非法加油站甚至一些正規的加油站銷售。這類問題油品的存在,直接導致每年數以千億計的國家財政收入流失,也嚴重擾亂了成品油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

多位業內知情人士對記者表示,隱性資源橫行成品油市的現象存在已久,但近幾年開始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亟需加以重視並嚴格管控。

(文丨本報記者李玲)

逃稅油品份額越來越大

《報告》指出,隱性資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地方煉廠調低汽柴油收率,通過瀝青、粗白油、輕循環油等化工品口徑流出的汽柴油品;二是混合芳烴、輕循環油等調和組分的進口。

據瞭解,我國目前在生產端和進口端對包括汽油、柴油、石腦油、溶劑油、潤滑油、燃料油等在內的油品徵收消費稅,其中汽油消費稅爲1.52元/升、柴油消費稅爲1.2元/升。與此同時,我國汽油、柴油消費量巨大,刻意規避、偷逃消費稅現象突出,其中又以調和油、非標油爲逃稅“重災區”。這些油品往往並不以成品油的名義入市,而是成爲隱性油品資源,通過各種渠道變相流入市場,每噸油可規避上千元的消費稅。

“這種情況在很多省都有。有的煉廠爲了逃避消費稅,生產出的汽柴油產品以其他化工產品的名目銷售,還有一些油品出廠後不能達到汽柴油標準,最後以組分的形式賣給了一些調油商。”中國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市場營銷研究所專家李振光告訴記者。

“生產端或進口端的一些輕循環油、混合芳烴等組分進入市場後,可以調和成符合汽柴油質量標準的產品。還有一些以各種名目的化工品銷售,但性質和汽柴油一樣。而這類組分和化工品並不在消費稅徵收目錄之中,就可以規避甚至偷逃掉大額的消費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說。

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進口的混合芳烴、輕循環油爲2200萬噸,同比增長一倍。多位專家指出,這類進口資源的主要用途就是調和汽柴油,但因遊離在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目錄之外,可規避掉消費稅。

在此背景下,商務部石油流通專家尹強告訴記者:“偷逃、刻意規避油品消費稅問題越來越嚴重。不誇張地說,現在這種形勢已經席捲全國,尤其是2017年原油進口配額對部分地方煉廠放開以來,市場上流通的隱性油品資源份額越來越大,涉及的消費稅額度達到上千億元。”

對市場公平競爭形成巨大沖擊

大量隱性油品充斥市場,在造成國家財政流失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市場公平。

多位專家對記者表示,隱性油品通過規避汽柴油消費稅實現了價格折扣,從而擁有高達1500-2500元/噸的降價空間。

“這些隱性油品資源無論是來自煉廠、調和,還是來自進口,從銷售角度講,都已經進入了很多正規加油站,特別是民營加油站。”李振光表示。“我們在近期調研時看到,很多省的國道上都出現了4元多一升的柴油。每升比正常的市場價格低了1—2元錢。很多都是在一些大的正規加油站出現,包括一些還算有名氣的企業的加油站。”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董秀成看來,不管是不合規經營還是逃稅漏稅,隱性油品對整個成品油市場都是一種破壞,造成了市場競爭的不公平。“合規經營的企業成本高,不合規經營的成本低,兩者並不站在同一個競爭起點上,這就是對市場最大的破壞。”

郭焦鋒也表示:“規避、偷逃消費稅的油品會造成成品油市場混亂。按理說,大家都應該依法依規經營,不法企業偷逃或刻意規避消費稅,逐漸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後果,對合法經營的企業不公平。”

這種負面效應已開始在市場上顯現。

“今年以來,主營單位的柴油銷售異常困難,很多單位銷售量同比下降了一半以上,客戶突然沒了。隱性資源相當於用極高的優惠侵佔了正品市場,正規經營活不下去,無論是對市場秩序還是對整個經濟運行,都有比較深層的危害。”李振光說,“正品市場份額加速流失,逼得大家也都去買沒交稅的油,最後大家都回不到正品市場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隱性資源中,有一小部分是質量不達標的。“比如進口輕循環油調和成的柴油,它的硫含量可能只相當於原來國三、國四的水平,對環境的危害很大。”李振光指出。

“大部分油品通過調和的手段很容易達到環保部門、質量部門的標準,但標準範圍之外的一些指標差於主營煉廠產品是普遍現象,肯定會帶來一定的環境影響和安全風險。”郭焦鋒表示。

此外,尹強指出,大量隱形油品流通於市場,還造成國家統計數據失真,這會導致國家對宏觀經濟走勢產生誤判,對下一步經濟活動安排造成影響。“例如,去年基本上判斷汽柴油市場是在萎縮,但是加上市場上不收稅的隱性油,其實是在增加的。”

專家建議徵稅環節後移

針對當前的種種問題,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將消費稅由生產端後移至消費端,或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

“現在成品油消費稅是在煉廠收的,這個環節抓不住的話,大量資源就會流向市場,造成市場混亂。”李振光表示,“要麼在現有基礎上加大管理力度,要麼將消費稅後移。其中,後移是大趨勢,應該加快推進。”

郭焦鋒也建議:“把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環節從進口和生產環節後移到消費環節,相當於監管任務落到了各個地方政府。同時,成品油消費稅可由中央稅改爲中央與地方共享稅,讓地方對相關稅收的監管更有積極性。”

據瞭解,目前多個省市加油站都安裝了稅控系統雲平臺,能夠實時監測加油量,使當地汽柴油消費量能夠更真實、全面地體現。另外,由於這些數據可在稅控系統裡體現,因此能夠爲將來實現成品油消費稅後移提供現實基礎。

董秀成也認爲,成品油消費稅最終還是應迴歸到消費稅的本質,在消費端通過稅控系統重點監控加油站,但消費稅後移也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措施。“目前全國有十萬多家加油站,相較於煉廠,帶來的監管壓力會更大,這就更需要常態化的監管。”

“從政府監管角度講,應該有一個覆蓋全部產業鏈的大數據系統,進行現代化、全鏈條、可追溯的全方位信息化監管。目前我們的信息化監管只在個別環節運用,並且是按品名收費,監管的空白點很多。”尹強表示,“從原油到裝置進料,包括出來了哪些組分、銷售出廠哪些產品、去向哪些客戶,都應該記錄在案,實現產品流向、油品資源整體的掌控。最終形成一個長久的治理體系,進行常態化管理。”

評論丨是時候整治逃稅油品了

文丨本報評論員

在高度重視數據統計的油氣領域,竟然存在每年近1億噸成品油遊離於官方統計和稅收監管之外的事情,這着實令人意外。作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晴雨表”和產業發展規劃制定的關鍵“參考系”,成品油生產和消費市場的合法合規運行,對於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此背景下,我國當前愈演愈烈的成品油逃稅問題,必須引起行業企業,尤其是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成品油消費稅自上個世紀90年代正式確立以來,歷經多次改革、調整,逐步形成了目前較爲完善的稅費體制和價格機制。徵收消費稅的初衷,是爲了規範政府收費行爲,依法籌集交通基礎設施養護、建設資金。同時引導節約利用、有效抑制不合理石油消費需求,以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促進綠色發展。世界大部分國家也均對成品油徵收不同程度的消費稅,對於原油對外依存度已超70%的我國來說,成品油消費稅顯得尤爲必要。各國實踐也已充分證明,成品油消費稅對於產業健康、高效發展具有巨大調節作用。換言之,目前我們應該討論的,不是成品油消費稅該不該徵收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合理徵收的問題。

我國每年成品油消費量達3—4億噸,涉及的消費稅規模巨大。徵收工作稍有差池,就會造成鉅額稅收流失,也將直接影響消費稅的市場調節作用能否充分發揮。但現如今,在利益驅動下,一些生產企業甘願冒險,利用變名、無票、變票、票油分離、調合油等多種手段,與國家稅務部門玩起“貓捉老鼠”的遊戲。而每年上千億元的逃稅規模,意味着涉事企業已成爲稅收領域的“碩鼠”;“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場份額,更是凸顯了逃稅問題的嚴重性。茲事體大,不可不察。

事實上,偷逃消費稅在成品油市場早已是“潛規則”。“要不要票?”簡單4個字背後,隱藏着買賣雙方長期形成的“心知肚明”。客觀來講,以往偷逃成品油消費稅行爲數量相對有限,並未形成大的氣候。但近年來逃稅油品資源量越來越大,在造成國家財政鉅額流失的同時,嚴重違背了整個市場的公平競爭精神、損害了守法企業的公正合法利益。成品油逃稅這顆“毒瘤”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而治頑疾必須用重典。

逃稅成品油之所以市場份額陡增,一大誘因是偷逃掉消費稅能夠帶來巨大價格優勢。尤其對消費柴油的大貨車、工地機械等耗油大戶來講,加滿一箱1000升的柴油箱,能省下1000—2000塊錢,加10次能省下1—2萬塊錢,何樂而不爲?

從短期和局部來看,低油價對於消費者來講無疑是好事,但需要理性認識到,從長遠和整體來看,成品油逃稅引發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最終將會給整個產業和全體消費者帶來巨大傷害。在低價“問題油”的衝擊下,正規經營的加油站市場份額將加速流失,並在市場中形成惡性循環:爲保住市場份額,加油站被迫採購“不合規”的油品;正規煉廠產品市場份額被侵佔,只能降低加工量甚至停產……

由此觀之,逃稅苗頭必須儘快掐滅。成品油市場的有序運行離不開公平的競爭環境護航,逃稅破壞的不只是稅收資金,更是整個市場的公平競爭生態。無規矩不成方圓,不應再讓逃稅成品油放任自流。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是時候出重拳整治逃稅成品油了。

可喜的是,就在5月14日,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聯合發佈文件,將進口相關調油組分納入成品油消費稅徵收範圍,徹底堵住了進口端的逃稅漏洞,這爲逃稅成品油治理開了個好頭。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編輯| 李慧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