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好時機 藥膳對症才養生

氣溫逐漸轉涼冷,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是民衆進補首選,但中醫師提醒,應依照個人體質並適量,過度不適合體質的進補可能導致陰陽不平和,反而會身體不適。(郭吉銓攝)

氣溫逐漸轉涼冷,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是民衆進補首選,但中醫師提醒,應依照個人體質並適量,過度不適合體質的進補可能導致陰陽不平和,反而會身體不適。(郭吉銓攝)

華人文化裡有24節氣,立冬是代表冬天到來的第一個節氣,中醫講究,冬天進補是最佳時機,此刻人體陽氣內斂,適合透過食補提高抵抗力,爲來年增強體質、儲備能量,甚至轉換成好體質,中醫師表示,整個冬季都可透過藥補、食補改善健康,但需要配合個人體質,避免盲目大進補導致不適。

「虛寒則溫補,不虛則平補,燥熱則清補。」明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周亞錚表示,中醫將藥膳分爲溫補、平補、涼補(清補)三種,食補時,需根據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食材和藥膳。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內科主任謝伯駿說明,中醫分類最常見的體質包括陰虛火旺、燥熱等,許多人以爲自己冬天手腳冰冷就是虛寒,並不一定正確,因無論是陰虛或火旺都會怕冷,建議食補前,可先詢問中醫師,「精準」吃補,效果最好。

謝伯駿表示,冬令進補是可以轉換體質,整個冬季都可以吃,把體質調整爲平和,可對應一旦出現寒流、颱風後等容易感冒等時節;而不少人會把藥材燉雞、豬腸等入湯,他表示,效果和直接引用藥湯相當,每週都可食用1至2次,但要注意不要太油,愈補愈胖。

臺北宜蘊中醫診所中醫師楊佩鈺表示,陰虛者容易口乾、皮膚乾燥,可選擇滋陰潤燥食材,如銀耳、蓮子等。陽虛者則易手腳冰冷、怕冷,適合溫補的食材,如當歸、黃耆等。

「尤要避免過於燥熱」,楊佩鈺表示,進補的食材多數屬溫熱性,過量食用易「上火」口乾、便秘、睡眠不佳。在補氣血的同時,建議可適量搭配滋陰潤燥的食材,如枸杞、紅棗,以保持身體陰陽平衡。

周亞錚推薦數款冬季常見食補,最常見的四神湯,由山藥、茯苓、芡實、蓮子組成,屬於平補脾胃,適合全家、不分季節。然而爲減少藥味和提升口感,日常小吃店常見的四神湯多以薏仁取代芡實與豬小腸煮湯,較無進補之效,購買時可留意。

其次爲十全大補湯,是一款強效的溫補氣血,屬溫補,適用體質虛弱、消瘦乏力等體寒者食用,節令上較適合冬季,體質偏燥熱者較不適合。而最受歡迎的「當歸羊肉湯」,羊肉具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的功效,對於體寒怕冷、容易疲勞的人特別有益,也屬溫補,體質偏燥熱者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