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研究光電場生態 除留下雨水還有野生動物進駐

花蓮鳳林鎮有面積約66公頃太陽能光電場,吸引東華大學研究團隊進駐研究生態。記者王思慧/攝影

國立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在花蓮鳳林鎮面積約66公頃太陽能光電場架設「通量塔」,調查光電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研究發現砍樹種電雖讓碳吸收量減少,不過電場每公頃發電量可抵免550公噸二氧化碳排放,且留下更多雨水,還有野生動物前來覓食、築巢,未來會持續研究。

位於鳳林鎮兆豐段的生豐電場,利用土壤貧瘠不適耕作的河川新生地興建光電場,東華大學團隊爲釐清光電設施與平地森林間的能量及水分交換,及二氧化碳變化等,2年前在業者興建場房時展開研究,同時將調查領域擴及到動植物、大氣環境與土壤等。

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主任張世傑指出,經過研究比較光電場與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通量站,該場去年排放出7公噸二氧化碳,大農大富則吸收25公噸。不過依據花蓮日照量換算,1公頃的場區1年可發113萬度電,若依臺電每度電換算的碳排放量,等同每公頃約抵免55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張世傑表示,藉由研究設備發現,光電場1年蒸發散的水量約550毫米,森林則約800毫米,意即能留下更多雨水,且光電板反射率低於森林樹冠層,代表可吸收更多能量。不過能量收支因牽涉周邊大氣環境等因素,團隊後續持續收集更多數據,分析光電場對地景尺度微氣象的影響。

另外,東華大學研究團隊在電場內架設24小時監視系統,搭配紅外線自動相機、溼溫度計、種子網等全面性監測系統,觀察生態。

東華大學研究鳥類及哺乳類的博士鄭舜仁說,光電場主要吸引偏好空曠環境活動的野生動物,目前成功記錄到環頸雉、紅嘴鴨、白鼻心、白鶺鴒、鼬獾等,今年6、7月還密集拍到花嘴鴨、大卷尾及犬隻在場區駐足、戲水等畫面。

鄭舜仁說,園區維運人員陸續發現夜鶯、紅嘴黑鵯、烏頭翁及環頸雉等4種鳥類築巢,會在光電設施間的通道築巢,或直接在太陽能板下的草生地築巢下蛋,後續持續觀察。

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在花蓮鳳林鎮面積約66公頃太陽光電場架設「通量塔」,調查光電場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記者王思慧/攝影

東華大學生態及永續科學跨領域研究中心主任張世傑與研究團隊,在花蓮鳳林鎮光電場調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記者王思慧/攝影

東華大學在花蓮鳳林鎮光電場架設24小時監視系統觀察生態,發現環頸雉在太陽能板下草地築巢下蛋。記者王思慧/攝影

東華大學研究團隊在電場內架設24小時監視系統,觀察生態。記者王思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