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承濂、張永達聯展 當代宇宙關懷迴應屈原〈天問〉

董承濂整個系列以組件串連來創造一個世界。(採泥藝術提供)

以當代對宇宙的探問,呼應古代詩人屈原的〈天問〉。在當今科學的進展下,藝術家董承濂、張永達對宇宙的好奇、想像與思考,乃至對存在的追問,跨時空地援引先秦古詩名爲題,以作品思辨均質性與中心化的世界思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也是董承濂、張永達聯展《天問》的策展人劉俊蘭指出「宇宙的探問,向來不只是科技,也是哲學,跨越世代與歷史,不限學門與文類,關乎時代演進也涉及觀點變異」,認知框架也幾經拆解、重新發現與再定義,美國NASA於2022年夏季最新發布之璀璨全綵的宇宙深空影像,也撼動了宇宙的既定認知與慣常想像。

董承濂近來作品多圍繞宇宙議題,且糅合了佛學與禪思,汲取天文、數學或物理的科學新知,此次發表的新系列爲去年夏天開始構思,以幾何球型爲基底,藉以隱喻宇宙天體的基本單位。金屬工藝和珠寶設計養成訓練的董承濂,在球形裡高反差地以結合燈光、鏡面、機動和聲響設計的精密而複雜的構造,創造一個璀璨世界,其中的網狀構成,也呼應宇宙星團的巨大纖維狀結構。

張永達則延續前年底開始發展的「Without Composing」系列,運用科技裝置,讓源自遠古時空的宇宙射線、潛藏於環境中幾乎無所不在的放射粒子,具體地視覺化與聽覺化。此外他也利用具天然放射線的岩石,展現放射能量的衰變發展。

劉俊蘭指出,這樣的偵測系統,見證科技輔具所帶來的感知擴展,揭露人類不易或無能察覺的物質存在,卻也同時質疑着身體感官、反照出人類感知的侷限。作品有着「去作者中心」也「去人類中心」的能量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