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挽救生育率 不能只靠撒幣!
▲ 不少人將少子化視爲重大「國安問題」。(圖/CFP)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最近幾年,談到少子化,很多人立刻朗朗上口像是「生不如死」這類的戲謔說法,甚至有人大聲疾呼這將是臺灣的重大「國安問題」。
必須說,面對少子女化,政府不是沒有動作,無論是透過經濟誘因或是提供育兒照護來鼓勵生育,但效果好像都不怎麼樣!
確實,少子化是一個大勢所趨,但光靠政府給些錢,肯定就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談起少子化,很多人喜歡描繪出一個缺乏勞動力跟退休金的未來,好像人口老化的下一步就是世界末日。
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少子化這個既成事實?
政府須關注快速的人口變化 撒錢挽救生育率錯了?
▲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全球版本封面故事是各國政府撒錢救少子化的政策。(圖/翻攝自《經濟學人》)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全球版本封面故事談的就是這個。在封面設計上,《經濟學人》讓我們在粉紅色的封底前,看見一個裝滿金色硬幣的牛奶瓶,金幣多到都溢了出來。上面兩排黑色字體,大字寫的是「Cash for kids 撒錢換小孩 」,小字則是 Why policies to boost birth rate don’t work 爲什麼促進生育率的政策不管用。」
《經濟學人》用了緒論第一篇、財經板塊第一篇和自由廣場總共三篇文章進行解析。文章提及,隨着出生率大幅下降,越來越多政治人物想把資金投入可以讓女性願意生育更多孩子的相關政策中:川普誓言他將大手筆發放生育獎金;在法國,政府決定將每年GDP的3.5~4%投入家庭政策。韓國則考慮爲每個嬰兒直接發放7萬美元的養育金。然而,《經濟學人》認爲這些嘗試都有可能失敗,因爲它們建立在了一個誤解的基礎上。
政府的擔憂可以理解,幾乎所有地區的出生率都在下降,富裕國家更是面臨着嬰兒數量的直線下降。高收入國家的平均女性現在一生中只生育了1.6 個小孩。除以色列外,每個富裕國家的生育率都低於2.1的人口替代水準。 過去十年的下降速度甚至比人口學家的預期更快。
▲ 幾乎所有地區的出生率都在下降,富裕國家更是面臨着嬰兒數量的直線下降。(圖/記者李毓康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馬斯克(Elon Musk)等末日論者警告這些轉變將威脅人類的文明。這聽起來荒謬,但它們確實可能帶來一個深刻的社會和經濟變革。1.6的生育率意味着,如果沒有移民,每一個世代數量會比前一代少上四分之一。2000年,富裕國家每100名25~64歲的人口養育着26名65歲以上的老人。 到預計到2050年,她們需要撫養的老人會加倍。部分影響嚴重的地區情況將更糟糕。韓國的生育率目前爲0.7,預計到本世紀末,這個國家的人口會減少60%。
當然,生不生孩子是個人的一個決定,但政府確實須關注人口的快速變化。老化和萎縮的社會會失去所有的活力和軍事力量,而且國家會面臨預算的噩夢,因爲納稅人沒有辦法爲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退休金和醫療保健買單。
一些成功鼓勵生育的政策本身很有參考價值。例如,向貧困父母發放救濟金減少了兒童貧困,母親甚至有可能出外工作。但政府如果認爲自己有能力提高生育率,那就很愚蠢了。 一方面,這類政策是建立在對人口下降的一個錯誤診斷上。另一方面,它們的成本可能超過它們的想像。
▲ 有些人認爲生育率下降源自於職業婦女延後生育。(圖/取自Pexels)
常見的假設是,生育率下降源自於職業婦女延後生育。在生育年齡太晚之前,他們忙到沒有時間生育,這一觀念解釋了爲什麼政策往往側重於提供稅收減免和補貼兒童照護。有人認爲,這樣一來,女性就不必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做出艱難選擇。
但這不正確,受過大學教育的女性確實會晚點生孩子,但比例不高。在美國,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平均年齡確實從2000年的28歲上升到現在的30歲。但這些女性生育孩子數量與上一代大致相同。
其實,《經濟學人》認爲,富裕國家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年輕、貧窮的女性延後生育了,這纔是拉低了整體生育率的主要原因。自1990年以來,美國總生育率下降的一半以上是由19歲以下女性的出生率銳減造成的。
一些政治人物心知肚明,所以他們會對非常年輕的女性實施生育促進政策。他們也受到了貧困女性對經濟誘因反應更大的數據影響。但過分關注年輕或貧困的女性羣體對她們和社會都不利,青少女懷孕對母親和孩童都不好。另外,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會抵消過去幾十年遏制青少年意外懷孕,並鼓勵婦女學習和工作的努力。
▲ 《經濟學人》認爲,富裕國家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年輕、貧窮的女性延後生育了,這纔是拉低了整體生育率的主要原因。(圖/達志/示意圖)
一些非自由主義政府,例如匈牙利和俄羅斯,可能選擇忽視這些變化。然而,他們面臨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因爲即使支出增加,政府的激勵措施似乎並沒有帶來大量額外的嬰兒。瑞典提供了極爲慷慨的兒童照護計劃,但其總生育率仍只有1.7。每增加一個孩子,就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鼓勵。施捨往往發放給所有嬰兒,包括那些無論如何都會出生的嬰兒。現在的波蘭和法國的計劃是每多生一胎,就要花費100萬至200萬美元。
那麼,政府到底可以做什麼?高技能移民可以填補這些財政缺口,但不能無限期地填補,因爲全球生育率正在下降。 因此,大多數經濟體必須儘快適應社會的變革,而政府有責任率先鋪平道路。福利國家則需要重新思考:例如,老年人將不得不在晚年工作,以減輕公共財政的負擔;需要鼓勵新技術的發明和採用。這些可以透過釋放整個經濟的生產力成長或幫助照顧老年人來讓人口轉變變得更加容易。新的家居科技可能可以幫助父母,就像20世紀中葉的洗碗機和洗衣機一樣。相較之下,推動更多嬰兒出生的政策是一個代價高昂且會讓社會倒退的錯誤選擇。
生育政策不能只有撒幣 培養年輕族羣的「責任感」
▲ 筆者認爲臺灣低生育率的關鍵並非來自「不生」,而是因爲「不婚」。(圖/CFP)
我感覺吧,臺灣低生育率的關鍵並非來自「不生」,而是因爲「不婚」。年輕族羣不願踏入婚姻,社會變遷及觀念轉變是重要因素,當女性教育程度及就業機會提升,一方面自主性變高,結婚不再是必要選項,另一方面對配偶的條件和對生活期望提升,加上寧缺勿濫,當然就不知不覺的拖過了適婚年齡。有些人甚至隨遇而安,成爲了被動單身或獨居者。
所以,政府的生育政策不能只有撒幣,這會帶來相對的功利主義,讓年輕世代缺乏對生命的「責任感」,甚至變成「個人主義」至上。事實上,生養小孩是人生中很重大的決定,所謂的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還是有它的道理的。另外,臺灣婦女平均負擔近80%的家務,白天在職場奔波,回家還要弄東弄西累個不停,誰有餘力生兒育女?或許更平等的家務分工,是臺灣男性應該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說男性得更體貼一點。
最後,解決少子化不能單從經濟層面思考,必須擴及社會與教育層面。政府在努力推動補助人工生殖、凍卵,甚而修法開放代理孕母與單身人工生殖的同時,除了顧及對社會帶來的衝擊,永遠不能忘記 年輕人最想知道的是:我們爲什麼要生孩子?我們爲什麼要犧牲一個人的無拘無束被孩子綁架? 我們有什麼可以期待的美麗未來想和孩子一起迎接? 最重要的是,政府可以給我們什麼動力想努力去成家立業?
▲ 解決少子化不能單從經濟層面思考,必須擴及社會與教育層面。(圖/華視、CATCHPLAY提供)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