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陣容,狂砸8億,還是血撲

最近,有部院線新片大撲。

此片在北美人氣可不低。

耗資高達1.1億美元(約8億人民幣)。

首映奪得北美單日和週末票房冠軍。

陣容豪華。

導演兼編劇約翰·卡拉辛斯基,曾拍出大熱的恐怖片《寂靜之地》。

主演瑞恩·雷諾茲,賤萌的「死侍」扮演者。

此外,還有馬特·達蒙、艾米莉·布朗特、布拉德·皮特、史蒂夫·卡瑞爾、山姆·洛克威爾、菲比·沃勒-布里奇等衆多大咖參與。

但沒料,影片引進內地上映後表現慘淡。

也因爲前期宣傳不足。

很多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部電影。

上映首日在排片佔比6%的情況下,僅拿下115萬人民幣的票房,在一衆新片中慘遭墊底。

評價也褒貶不一。

有人看得潸然淚下。

有人大呼「像在坐牢」。

這片到底值不值看?

今天就來聊一聊——

《神秘友友》IF

初看預告,確實饒有趣味。

這是一部真人與CG動畫相結合的奇幻片。

可愛、治癒的巨型萌物,與現實世界無縫銜接。

奇思妙想的故事搭配復古的置景,感覺下一秒就進入了《哈利·波特》的對角巷。

此片被分爲PG級,意味着是一部並非完全低幼的兒童片,小孩需在成人陪同下觀看。

那麼,到底講了怎樣的故事呢?

影片一開始,女主碧就告別了童年。

她把兒時的玩具和畫筆鎖進櫃子裡,對故意扮傻逗她開心的父親說:

「人生不需要時時都保持歡樂。」(大意)

碧雖然只有12歲,但已經歷了母親患病身亡。

如今,父親也住院了,還進入了同一家醫院。

她顧慮重重,也異常懂事。

聽從大人的安排,搬進了紐約的祖母家。

就在這段日子,怪事接連不斷髮生。

碧在深夜目睹了一個成年男性和一個紫色的怪物翻牆進入別人的家。

又近距離看到一個芭蕾舞娃娃像人一樣衝她打招呼。

跟隨它們,女孩看到了無數奇奇怪怪的存在。

會說話的紅色軟糖、長着眼睛的冰塊、有眼睛的香蕉、已經活了快100年的泰迪熊……

他們就是片名所指,「神秘友友」。

原來,神秘友友(Imaginary Friend)指的是人們兒時幻想出來的朋友。

多數情況下,當人們長大後,就看不到它們了。

它們被徹底遺忘後,就會像《尋夢環遊記》裡的鬼魂一樣,徹底消失。

如此劇情設定,或許對於成年人更有共鳴。

片中有一幕,一個西裝革履的打工人,緊張地練習會議發言,不斷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似乎暗示了人長大後看不見「神秘友友」的原因:

我們並非不需要幻想中的朋友,只是忙碌的成人世界不允許我們沉溺於幻想。

既有童真和想象,又不乏現實意涵,原以爲此片不至於太差。

但看完後,實在是大失所望。

第一感受是,這絕對是部分孩子家長最想看到的電影。

片中,碧勇敢直面困難,順利幫神秘友友回到了童年玩伴身邊,父親健康出院,對母親也只留下了美好記憶。

有完美無瑕的友情、親情,傳遞出真誠、善良、友愛等價值觀。

全片沒有任何邁不過去的坎,沒有反派,沒有任何消極、負面的信息。

顯然,這恰恰是最大的問題。

作爲一部奇幻片,沒有建構出一個充滿矛盾的、真實可信的世界。

前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句話——「全世界都在假裝自己是大人。」

就像一開始的碧,故作大人姿態,推開幻想世界,只是出於對未知的不安。

好在,片中有了和神秘友友的奇遇後,她卸下防備,不再故作堅強,承認自己依然是個小孩。

並且她發現,每個人心中都住着一個小孩,包括她的爸爸和祖母。

這個轉變是怎麼發生的,本該是最大看點。

但片中卻完全沒有給出答案,只是單純地呈現這一轉變。

碧意外看見了別人看不見的怪物,就說明她還沒有長大。

然後她去了神秘友友們的世界,徹底喚醒了童年回憶。

你會發現,角色沒有任何基於現實的驅動力,整部影片就像一個漂亮的發條玩具,只需要在特定的場合做出相應的動作。

影片一開始拋出的難題「人無法時時刻刻保持童真」「長大後就要放棄童年幻想」是切實存在的。

我想每個人都經歷過兒時無可奈何的別離,也的確會在某一天,我們需要通過擁抱過去,才能獲得治癒,繼續向前。

那麼,神秘友友就不僅僅是幻想中的玩伴,也隱喻了一種療愈機制。

如何很好地表現孩子的成長和變化、受傷和痊癒,也反映在這些神秘友友的形象上。

但讓人遺憾的是,影片完全沒有賦予神秘友友以真實的人格。

那麼多神秘友友,卻沒有多彩的個性,只起到一個造型的作用。

就像紫色的萌物「藍藍」,只知道全力賣萌,用打大噴嚏製造無意義的笑料。

芭蕾舞娃娃,也只是一個溫柔可愛的小女孩。

影片沒有足夠的情感和邏輯鋪墊,有效連接現實和幻想世界。

前一秒,神秘友友抱怨自己絞盡腦汁也無法讓自己被舊友看見。

但下一秒,我們就會發現,讓他們再次被朋友看見相當簡單。

碧的祖母小時候夢想成爲舞蹈家。

如今,碧只要播放曾經跳舞時的音樂,祖母立馬就能看到童年玩伴了。

還有一個成年男性小時候喜歡吃可頌。

女孩當着他的面吃可頌,對方聞到熟悉的味道,就看到了神秘友友。

類似大量缺乏想象力和因果鏈的情節,完全抹去了現實世界的不易,以及成長所伴隨的必然隱痛。

好像很多人只是短暫地忘記童年朋友,只需要有人提醒一下,就能回一秒回到童年。

同樣地,「賤賤」飾演的男主,也是一個被遺忘又被想起的神秘友友。

因爲擁有和普通人一樣的外形,還成爲一個被強化的反轉點。

但,伏筆又埋得過於明顯。

影片開始,女孩翻開一本書,書籤上是她曾經畫的藍色小丑。

後來,碧聽聞,男主以前是個小丑。

直到結尾,她才意識到,男主就是被她遺忘的幻想朋友。

這在神秘友友離奇消失後,被炮製爲一個催淚點。

但來不及感傷,下一秒他又再次出現,影片馬上皆大歡喜收尾。

影片弔詭的節奏,使得很多觀衆包括魚叔在內自始至終都沒能共情。

豆瓣評論區,不少人真誠發問,爲什麼小女孩的幻想朋友是一個成年男人?

誰會在童年幻想出一個如此具象的朋友?

有趣的是,片中還用諧音梗隔空回(jiao)應(bian):

不要糾結於細節的真假,生活有太多需要獨自面對的時刻,我們都需要「無中生友(有)」能力。(大意)

作爲一部閤家歡電影,此片定位十分模糊。

一部號稱給成年人的童話,卻拍得相當低幼。

劇情直給,主題淺白,流於說教。

成年人看,不夠深刻。

角色沒有特色,情節寡淡如水,全無衝突和高潮。

兒童看,也不夠有趣。

總體來看,只有視覺特效和畫面風格還算過得去。

故事卻遠未能達到很多其他成長型(coming of age)動畫的深度和情感力量。

與之相比,皮克斯早期的很多動畫作品,不僅有可愛治癒的風格,故事也都打磨得既有趣又深刻。

像《玩具總動員3》,同樣講孩子長大後,捨棄了幻想中的童年玩伴。

我們既能共情胡迪多年陪伴卻慘遭拋棄的不甘,也能理解安迪的選擇,就像我們所有人一樣,他要離開家去上大學,不能背上所有童年玩具。

影片最後,安迪一邊表達對胡迪的愛與不捨,一邊將它鄭重地送給另一個小女孩的矛盾場景,成了全片最催人淚下的一幕。

《頭腦特工隊》也有如出一轍的情節。

片中,小女孩也有一個童年幻想朋友冰棒。

女孩長大後,幻想朋友不再出現。

但後來,女孩因爲生活上的煩惱,陷入情緒麻木,喪失了許多美好的記憶。

爲救出女孩的核心記憶,冰棒選擇犧牲了自己,一輩子留在「忘記區」。

給主宰快樂情緒的「樂樂」留下一句:

「帶她去月亮,好嗎?」

這兩部動畫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因爲它不全是溫暖和治癒。

它承認成長不僅是獲得全新的體驗,也意味着失去舊有的美好。

現實的灰暗面,有效增強了情感的真實感和深度,也通過角色的犧牲和堅強,傳遞出更厚重的成長故事。

雖然這兩部都是動畫電影,但反而更爲貼近現實。

《頭腦特工隊》中花裡胡哨的幻想朋友僅存在於童年的想象中,成年後被徹底遺忘;

《玩具總動員》中玩具只在人類看不到的地方活動,玩具的各種下落也指認了現實中玩具的宿命。

看似可愛的幻想角色,也都遵循自然人性在塑造。

皮克斯的高層曾說,《玩具總動員》的劇本曾幾經更改,初版故事太過低幼,直到把胡迪這一角色改得足夠刻薄討厭,符合他被冷落後憤世嫉俗的形象,纔有了這部經典。

再反觀《神秘友友》,天使般的標籤角色,美麗無痛的童話。

僅僅用單色調的筆,具象化了童年的幻想朋友這一概念。

這裡沒有現實的風暴。

孩子和幻想朋友之間只是短暫地走失,很快又回到了各自身邊。

而且結尾,幾乎每個人都被機械地分配了一個幻想朋友,包括碧的父親和祖母,完全罔顧他們的現實處境。

強設定背後沒有邏輯支撐,也沒有將故事引向幽微的人性長廊。

縱然影片不乏很多催淚的橋段。

但就像網上被頻繁轉發的感人視頻合集,用特殊的片段配合煽動性強的臺詞、音樂,會在短時間內擊中觀衆。

卻因爲未能在敘事和情感上建立起足夠的共鳴,難以在內心深處留下持久的印象。

走出影院後,所有的角色和故事都被拋在了腦後。

只不過再次證實了,視覺特效+衆星雲集的配置,在好萊塢已經失效了。

人人都經歷過童年,也都在某種程度上背叛過童年。

因此纔不願意相信影片裡至善至美的童話。

若還想讓我們爲成長落淚,先讓魔法生效吧。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