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供不應求,客戶出面“助攻”,臺積電3納米代工要漲價?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倪浩 楊舒宇】近日,媒體盛傳“臺積電將上調3納米制程的芯片代工價格,或帶來芯片一輪漲價潮”。但業內人士分析認爲,臺積電客觀上確實存在價格上調的邏輯,但作爲商業信息大概率不會對外公佈,且對終端用戶的影響也較爲有限。
媒體渲染臺積電代工價格上調
臺積電上調3納米代工價格的消息甚囂塵上,6月18日臺積電臺北股價跳空高開,盤中再創歷史最高紀錄,繼續維持近期的強勢表現。
臺灣《工商時報》6月17日透露,臺積電3納米產能供不應求,已被蘋果、英偉達、超威半導體等七大客戶包攬,訂單預計已排至2026年。基於旺盛的需求,臺積電或將3納米代工價格上調5%以上,先進封裝明年年度報價也約有10%-20%的漲幅。
報道還稱,知情者透露,高通驍龍8 Gen 4將採用臺積電3納米制程中的N3E技術製造,較上一代報價上漲25%,且不排除引發後續漲價趨勢。
《環球時報》記者發現,臺積電上調價格的消息在上週就已見諸臺灣媒體。當時的報道稱,美國計劃進一步限制中國獲得先進人工智能(AI)架構技術,加上三星3納米傳出良品率不佳的消息,業內人士認爲,臺積電3納米技術在全球享有“霸權”,產能供不應求,因此上游企業開始傳出漲價的消息。
臺積電在業界傳出漲價前,就已暗示或將上調代工價格。據臺媒報道,6月4日臺北國際電腦展期間,臺積電新任董事長魏哲家首次以新身份面對媒體,當時他就表示,臺積電產品非常省電、良率又比較好,如此來看臺積電產品堪稱便宜,並暗示正考慮提高芯片代工服務的價格。他表示,考慮到英偉達芯片的價格,以及臺積電在其生產中的重要作用,調漲生產費用再正常不過。臺灣業界觀察人士林宏文6月16日撰文稱,魏哲家並非是突然這樣說的,這是他直接表達自己的代工太便宜,接下來就只有漲價,這是對市場及客戶釋放出來的重大信息。
臺媒引用國際投行高盛的觀點認爲,臺積電通常在每年10月確定明年的芯片代工定價,在此之前與客戶進行談判約2-3個月。
臺積電爲什麼上調價格?
奇譜科技創始人羅國昭5月底至6月初在臺北參加了英特爾技術峰會和臺北國際電腦展。羅國昭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那時就已傳出臺積電漲價的消息。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和臺北當地的從業人士分析認爲,隨着英特爾下一代客戶端平臺Lunar Lake兩個核心模塊(tile)採用臺積電代工,各家芯片大廠的新一代高性能芯片產品也陸續交由臺積電代工。正逢英偉達在AI熱潮下,市值和盈利再上新高,且其下一代AI芯片Blackwell也將採用臺積電的工藝,這些均是臺積電可以趁勢漲價的理由。
臺灣《先探投資週刊》6月13日報道稱,臺積電漲價得到了其主要客戶英偉達的支持。根據報道,英偉達CEO黃仁勳近日表示,臺積電的“服務”價格太低,且它對世界及整個產業的貢獻在其財務數字中並未被充分展現,會支持臺積電在芯片代工、CoWoS(先進封裝)上的報價。
林宏文對此分析認爲,當最大客戶之一的英偉達都同意臺積電漲價,顯然臺積電漲價已完全沒有障礙;另外,目前全球芯片代工業的供需關係上,臺積電做的是“孤門獨市”的生意,如果不給臺積電生產,別的地方也拿不到芯片。
羅國昭告訴記者,因爲供不應求,臺積電客觀上確實存在漲價的邏輯。但是目前臺積電官方並沒有明確漲價消息。
而對於是否會因爲產能太搶手而漲價,藉此“反映價值”,臺積電迴應稱,定價策略始終以策略導向,而非以機會導向,會持續與客戶緊密合作以提供價值。
羅國昭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認爲,媒體報道的漲價與產業鏈間的價格上調,是兩個層面上的事情。他說,供應鏈之間的價格調整從來不會聲張,甚至會作爲商業機密而被嚴格保護。尤其是臺積電面對幾大客戶,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分配,漲價更是不會向外透露。而此時放出漲價信息,是一種市場策略,有制衡幾大客戶的意圖。羅國昭分析稱,“漲價”的壓力,對於中小型先進芯片設計企業更大。由於投產規模和資金有限,企業只能選擇將更多的製造環節,一併交由代工廠完成,如臺積電着力突破的先進封裝環節。對臺積電來說,掌控客戶的更多製造流程,對拴住客戶、拿到好收益更爲有利。
漲價會不會傳導到消費端?
臺積電3納米制程主要訂單來源包括蘋果、高通、英偉達、超威半導體這四大客戶,主要應用在尖端手機芯片和AI芯片中。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1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理論上上游代工漲價,將傳導到芯片價格上,導致蘋果等產品價格上漲。但因爲蘋果手機定價高,溢價率也高,不會因此而上調價格,因爲這會抵消蘋果今年以來低價促銷的市場效果。
羅國昭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爲消費者不必擔心手機漲價的情況發生。首先是蘋果整機價格比較高且包含大量的零部件,芯片代工成本只佔全部成本的很小一部分。即使代工成本上漲,因爲蘋果規模化的採購,其成本也會被無限分攤,反映在終端手機上則微乎其微。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小米等國產手機。
另外,羅國昭認爲代工價格上漲也不會影響到英偉達、超威半導體等AI芯片企業。但是可能會影響到中國AI芯片、自動駕駛芯片的價格,主要是因爲這些企業的採購量有限,沒有足夠的市場話語權。
羅國昭稱,雖然在美國的打壓下,中國半導體3納米制程的發展已受限,但除此之外,在成熟製程的芯片製造上,中國企業基本上已悉數拿下,且已在國際市場上展示出相當的實力。他說,“在芯片製造領域,我們不能只盯住3納米這些金字塔尖,還要看到普遍應用於機電產品、汽車等的芯片,這些纔是市場的大頭。”
6月13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也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在走出週期性低谷後,電子產品需求正在逐步恢復增長,一季度手機、筆記本電腦全球出貨量分別增長約10%、4%,復甦回暖勢頭明顯。在終端產品需求帶動下,5月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進口金額分別增長3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