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競賽不敵特斯拉和中國 大衆或將首次關閉德國工廠
9月3日消息,大衆汽車公司正在醞釀一項歷史性舉措,首次考慮關閉其在德國的工廠。這一決定打破了公司87年來的傳統模式,可能激化與工會的緊張關係,也凸顯出歐洲汽車工業當前所面臨的深重困境。
長期以來,這家德國汽車巨頭長期忽視產能過剩和競爭力下降的問題。如今,大衆提出的工廠關閉計劃,或將促使整個行業進行深刻反思。問題的根源很明顯:歐洲在與中國和特斯拉的電動汽車競賽中,正在逐漸失去優勢。
花旗集團汽車分析師哈拉爾德·亨德里克斯(Harald Hendrikse)指出:“大衆已經意識到當前局勢的嚴重性。在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中,歐洲在這場競爭中並未佔據上風。”
根據Just Auto的數據,歐洲的汽車銷量仍比疫情前低近五分之一。大衆、Stellantis和雷諾等廠商運營的30多家工廠被評估爲難以盈利,其中包括位於沃爾夫斯堡的大衆總廠,這也是歐洲最大的汽車工廠。
歐洲大陸正面臨內燃機時代的黃昏。與美國不同,歐洲的汽車工業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依然堅持維持高成本的工廠運營。然而,如今電動汽車競賽所需的鉅額投資、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消失以及中國市場前景的黯淡,意味着這種局面即將結束。
Stellantis是克萊斯勒的母公司,2021年由意大利菲亞特和法國標緻雪鐵龍合併而成。該公司報告稱2024年上半年的淨利潤幾乎腰斬。儘管首席執行官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極力削減成本,但難以掩蓋市場份額下滑和電動菲亞特500需求低迷的困境。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在意大利的產量下降了三分之一,梅爾菲和米拉菲奧裡工廠受到的衝擊尤爲嚴重。
隨着電動汽車普及速度放緩,曾任職於菲亞特和大衆的雷諾CEO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提出了成立歐洲車企聯盟的建議,旨在效仿航空業中空客與波音競爭的模式整合資源。然而,這一戰略的時間窗口正在迅速關閉。
AIR Capital倫敦股票分析師皮埃爾-奧利維爾·埃西格(Pierre-Olivier Essig)表示:“如果連大衆都在考慮關閉其德國工廠,這一過程的複雜性表明,行業已經深陷困境。這個信號確實令人擔憂。”
隨着德國、瑞典等國削減或取消激勵措施,歐洲電動汽車轉型的步伐顯著放緩,並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影響。中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如比亞迪和上汽集團旗下的名爵,迅速填補了這一空白。原本預計今年電動汽車銷量將大幅增長,但由於市場吸納能力不足,導致出現逆轉,投資者信心也因此受到影響。
特斯拉的市值是大衆、Stellantis和雷諾三家公司市值總和的三倍多,即便加上寶馬和梅賽德斯-奔馳,特斯拉的市值仍然是它們的兩倍多。
作爲德國戰後經濟奇蹟的重要支柱,大衆多年來不斷擴展,收購了遍佈五個歐洲國家的十個品牌,包括捷克的斯柯達、英國的賓利和意大利的蘭博基尼。其擴張策略受到了工會強大影響以及家鄉下薩克森州在股東和董事會中的重要地位的推動。即使在2015年的柴油醜聞之後,大衆仍然進行了大規模的電動汽車投資,但這些投資未能獲得預期的回報。
今年7月,大衆宣佈開始轉向裁員策略,其旗下的奢華品牌奧迪計劃在布魯塞爾工廠裁減90%的員工,即3000名員工中的2700人。這一計劃打破了德國市場長期以來對工人的保護,也爲大衆CEO奧利弗·布盧姆(Oliver Blume)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他目前正在努力扭轉大衆在中國這一關鍵市場上的市場份額下滑。
大衆首席員工代表達妮埃拉·卡瓦洛(Daniela Cavallo)在工會通訊中指出:“德國工業的未來生存能力及其可能產生的連鎖效應正面臨嚴峻考驗。我們不會允許大衆輕易放棄德國作爲製造業中心的地位。”
大衆的裁員計劃無疑是對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又一次沉重打擊。德國正努力應對經濟停滯、移民問題、能源成本飆升、預算緊縮及烏克蘭戰爭等多重挑戰。
上週日在德國東部的州選舉中,國家政治格局的碎片化進一步加劇。極右翼的德國新選擇黨在圖林根州獲得最多選票,並在大衆電動車核心基地薩克森州獲得第二名。而今年1月才成立的親俄BSW黨派在這兩個州獲得的選票超過了總理奧拉夫·肖爾茨(Olaf Scholz)領導的執政聯盟的三黨總和。
肖爾茨所屬的社會民主黨經濟政策專家貝恩德·韋斯特法爾(Bernd Westphal)對大衆的計劃深感擔憂,他表示:“儘管我們理解汽車行業面臨的挑戰,但關閉工廠和裁員並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策略。”
這一趨勢不僅威脅到衆多社區的經濟基礎,還直接威脅到包括布魯塞爾工廠資深員工毛裡齊奧·薩巴蒂諾(Maurizio Sabatino)在內的數萬名藍領工人的生計。薩巴蒂諾已經在布魯塞爾工廠工作了40年。
這位擁有意大利血統的比利時青年19歲時進入油漆車間,當時正值標誌性車型大衆高爾夫下線。經歷了數次關閉危機的陰影后,工廠終於迎來了一線生機。2018年,布魯塞爾工廠被賦予了在大衆電動汽車戰略中扮演先鋒角色的使命,負責生產奧迪Q8 e-tron——該品牌首款全電動車型,並被寄予厚望成爲特斯拉的有力競爭對手。
但現實未如計劃般順利。薩巴蒂諾在工廠附近喝着咖啡時說道:“我們曾是歐洲電動汽車生產的先驅,但如今卻成了一場災難。”
這座歷史悠久的工廠起初製造美國斯圖貝克汽車,20世紀50年代轉型爲大衆甲殼蟲的歐洲生產基地。1970年被大衆收購後,工廠專注於組裝高爾夫、帕薩特及奧迪高端車型。它坐落於布魯塞爾的森林區,依傍鐵路和運河,周邊是充滿生活氣息的工人社區,與歐盟總部僅相距15分鐘車程。
電動汽車的轉型本應是這家工廠以及整個行業的新篇章,所有員工都接受了高壓電池處理和電動機安裝的培訓,工廠設施也進行了現代化升級,包括鋪設相當於15個足球場大小的太陽能電池板。然而,儘管進行了大量投資,售價7.6萬歐元的Q8 e-tron卻因價格過高和軟件表現不如預期而在市場上遇冷。
歐洲汽車製造商進入電動汽車競賽的步伐遲緩,低估了新興對手的崛起和市場變革的速度。聯合投資公司資深投資經理莫里茨·克羅寧伯格(Moritz Kronenberger)指出,大衆的成本削減策略“不幸地反映了過去數年錯失的諸多發展機遇”。
在西歐,關閉老舊工廠的危機尤爲嚴峻,因爲這些工廠的勞動力和運營成本較高。關閉工廠不僅對當地經濟有重大影響,還因爲這些工廠直接僱用數千名員工,並間接支持了從零部件供應到物流、清潔和餐飲等多個行業的數千個工作崗位,其替代難度極大。
由於影響深遠,關閉工廠並非輕易的決定,通常需要與地方政府和員工代表進行長時間磋商,以尋找替代方案或採取高成本措施來緩解其負面影響。以布魯塞爾工廠爲例,其關閉將使大衆面臨約10億歐元的重大損失。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Alexander De Croo)也已親自介入談判。
大衆公司堅稱,只有採取更爲激進的策略,才能應對當前嚴峻的局勢。CEO布盧姆在週一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經濟環境愈發嚴峻,新的競爭者正涌入歐洲市場。德國作爲製造業中心的競爭力正在逐步減弱。”
對於薩巴蒂諾等工人來說,形勢的變化顯得如此迅速而又嚴酷。今年夏天,在布魯塞爾工廠外懸掛的“歡迎來到未來工廠”的橫幅,如今對他而言充滿了諷刺意味。這位59歲的資深工人現在已經成爲爭取保住儘可能多崗位的首席談判代表,他無奈地感嘆:“雖然大家都說要保持樂觀,但在這種情況下,實在是難以做到。我現在什麼都不相信了!”(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