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頭暈綜合症緩解建議 緊急避難包「6大必備指南」一次看

地震後頭暈綜合症是一種常見於地震後的症狀,有三大特徵,包括頭暈、定向障礙和失衡感。示意圖/ingimage

4月3日花蓮發生7.2地震後,月餘以來發生過若干次大小余震,使得許多人出現一種常見的地震後遺症,總覺得似乎地面在搖晃,也因此網路上出現一張地震迷因圖,一個裝半杯水的杯子,樂觀的人說:「這杯水還有半杯。」,悲觀的人說:「這杯水只剩半杯。」,結果臺灣人看到卻說:「這杯水在搖。」

「地震後頭暈綜合症」好發對象

雖然迷因圖只爲搞笑,卻也道出許多人的心聲,義大癌治療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冠佐表示,地震後頭暈綜合症(Post-Earthquake Dizziness Syndrome, PEDS)是一種常見於地震後的症狀,有三大特徵,包括頭暈、定向障礙和失衡感。讓人感覺地面持續震動或搖晃,即使在地震停止後,這種感覺仍然存在,日本稱這種現象爲「jishin-yoi」或「地震醉」,強調其迷失方向和令人不安的特性。

陳冠佐表示,地震後頭暈綜合症的症狀在強度和持續時間上各異,這些症狀短則持續數小時,長則可能數月不等,發生原因通常與不平衡及頭暈有關。研究顯示,地震後頭暈綜合症經常發生在具有以下特徵的人身上,年齡在21 歲以上、女性、地震期間處於3 樓以上的較高樓層,或是曾有耳鳴、耳脹、焦慮、以及自律神經功能障礙等病史等。

在中醫治療上,穴位按摩對於緩解焦慮有效,陳冠佐提供10個推薦穴位,以大拇指按壓,並搭配市售的含薄荷成分精油使用。

10大指壓穴位緩解焦慮症狀

但陳冠佐提醒,若狀況沒有緩解,建議仍應儘速就醫,由醫師進行評估及治療。

地震緊急避難包該準備什麼?

4月3日花蓮地震後,網路上許多人開始討論應自備一個緊急避難包,當情況緊急時,才能立刻取得逃生所需的相關物品,但是,地震緊急避難包該怎麼準備?該放進哪些物品?建議可使用家裡舊的後背包,避難時就能夠空出雙手,此外,緊急避難包應放置於大門口或玄關附近,隨手可取得之處,以免情急之下找不到。

緊急避難包裡的物品,建議從延續生命、緊急醫療、避難求援三大思維,着手準備六大類物品。

避難的首要條件是「延續生命」,切記333原則,人的極限是3小時失溫、3天不飲水、3周不進食,以此爲原則,應準備以下三大類:

一、避免失溫-禦寒保暖衣物

輕便外套、內衣、襪子、毛巾、手套(橡膠手套)、雨衣、小毛毯、暖暖包等,市面上有販售鋁箔救生毯,或如果有小型睡袋,在可揹負範圍內(男性約15公斤,女性約10公斤),也可一併帶出。有嬰兒的家庭要記得嬰兒揹帶最好也放在出門可隨手拿得到的地方。另外如果有輕便的鞋子,甚至具備防水功能,也建議放入一雙,避免避難時因地面碎石、玻璃刺傷。

二、補充水分-緊急糧食飲水

最好準備3天份的水,每人每天1加侖水=3.78公升,建議購買瓶裝水,要喝時再打開,考量體積重量,可以小包裝飲用水爲原則進行準備。

三、防災食品

以不需要烹調,單手可食用爲原則,例如市面上已有許多快速補充能量的穀物棒、蛋白棒、堅果棒等,另外許多人會準備的罐頭食品,建議不要選擇太過鹹的種類,避免越吃越渴。如果家中有寵物,寵物的飲食需求也需要另外考量,放入緊急避難包中。

第四類應考慮「緊急醫療與清潔」,建議如下:

四、急救醫療及清潔護理用品

急救醫療以外傷與個人必要藥物爲優先,優碘、棉花棒、紗布等急救用品、溫度計、醫藥(每日服用藥及常用藥等,要注意藥品保存時效及保存方式)等。

清潔護理用品則包括口罩、乾洗手、面紙、溼紙巾、衛生棉,有嬰兒的家庭要記得帶尿布。

最後兩類物品以「避難求援」爲原則。

五、重要證件影本

身分證、健保卡及存摺影本,其他合法證明重要證件影本、另需要少許現金,最好準備些零錢,因爲可能會使用到公共電話或自動販賣機。可準備家人照片,作爲精神支持與尋人之用。

六、求救物品

哨子、警示閃光燈,防災地圖(可至內政部消防署或各直轄市、縣(市)政府網站下載)、可攜式收音機、手電筒、電池、螢光棒、打火機、瑞士刀、行動電源、充電器材,爲防止暈眩或蚊蟲咬傷,也可準備薄荷精油備品,自帶光源之手錶,以及備用眼鏡。

備妥地震緊急避難包之後,記得半年檢查一次,尤其應確認藥品和食品效期,敷料醫材是否受潮,以及更換飲用水。

可登入內政部消防署建置【全民防災e點通】個人化防災系統(https://bear.emic.gov.tw),在「防災準備」/「準備避難包」,檢核物品準備情形,系統也會自動在半年後提醒再次檢查避難包。並記得定期每半年檢查避難包內容物,以確保物品有無損壞、使用期限,是否需要更新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