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哲醫藥商業密碼:外資和資本整合成就科創板案例

《投資者網》蔡俊

近期,迪哲醫藥(688192.SH,下稱“公司”)再獲批上市一款重磅藥品。

公司脫胎於外資研發中心,後由各方力量整合資源登陸科創板。如今,其商業化產品不斷獲批,前行之路上確定性機遇和不確定性並存。

二十多年時間,創新藥風風雨雨,外資藥企曾集中在華研發,到隱沒塵煙,國產廠家逐漸崛起,已蔚然成風。馬拉松的競賽中,每一英里都可能有新的競爭者奮力一躍。

就地改造的往事

2016年前後,外資藥企的中國研發中心集中關閉。時任阿斯利康全球副總裁的張小林,踱步在人生的轉折路口。

十年前,張小林回國創建阿斯利康的中國創新中心。此前,他就職於阿斯利康波士頓研發中心。回國的契機,始於當時外資藥企紛紛在華設立開發機構,諾華、諾和諾德、禮來、葛蘭素史克等競相佈局,以技術和資金優勢築起壁壘。

但很快,水土不服的問題倒逼外資重新審視戰略。期間,中國正式加入ICH(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中美兩地的研發數據結果實現互認。在政策開放的語境下,跨國研發中心逐漸成了“雞肋”,隨之而來的就是關閉潮。

短期看,跨國藥企沒拿到想要的結果;但中期看,研發團隊仍有就地改造的空間。意識到寒意後,阿斯利康剎車轉向,此時一家投資機構開始介入。

那段時間,國投創新的董事總經理呂大忠接觸到了阿斯利康和張小林。呂大忠早前履歷中金公司、中歐資本等,加入國投創新後推動多家企業上市,目前擔任亞盛醫藥、博瑞醫藥的董事。他提議,由張小林帶領整個團隊繼續研發並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在多方協商下,2017年迪哲醫藥正式成立。

成立初期,張小林擔任首席執行官,並帶領阿斯利康的大部分老同事加入公司。迪哲醫藥的“混血基因”體現在三方股東力量,既有外資藥廠阿斯利康,也有國資背景的國投創新旗下基金,以及管理層持股。

截至目前,迪哲醫藥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張小林曾公開明確,公司與阿斯利康等股東保持獨立關係,自身擁有獨立、完整的研發團隊和研發能力。不過,自誕生起就插上資本翅膀,公司的融資之路一帆風順。2020年,在國投創新的推動下,禮來亞洲基金、紅杉資本、三一創新等增資入股公司。

經歷兩個階段

2021年,迪哲醫藥登陸科創板。在創新藥行業,融資上市有時代紅利,但推進商業化已是常態,競爭將圍繞適應症、技術創新展開。而行業大水大魚的特質,註定了專業化的競爭將長期持續。

創新藥企從初創走向成熟,勢必經歷兩個階段。第一個,通過各種標準與技術平臺的搭建,提升臨牀試驗的效能和專利規模的放量。第二個,更多藥品進入商業化階段,形成研發、銷售、迭代的正向循環。

從阿斯利康的研發中心嫁接而來,公司成立不久後構建起整合生物科學、藥物化學、藥物ADME等多個技術平臺,並於第一年就準備申請兩個腫瘤藥的臨牀批件。

這個過程中,張小林曾公開坦言轉型心得,認爲“角色的轉換,做事思考方式和決策依據會有很大不同”。在阿斯利康,他考慮更多的是平衡預算和項目推進;切換到迪哲醫藥後,主要精力放在整合資源、價值創造最大化。

2023年8月,公司首款商業化藥品舒沃哲獲批上市,適應症爲EGFR exon20ins突變;截至今年一季度,該藥累計銷售額1.72億元。今年6月底,公司公告舒沃哲的首個全球註冊臨牀研究達到主要研究終點,目前正在美洲、歐洲、亞洲等10個國家開展試驗。

同時,公司創新藥高瑞哲獲批上市,成了全球首個且唯一作用於JAK/STAT通路的治療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新藥物。獲批前,同類適應症超20年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百時美施貴寶、武田等外資針對性研發但均折戟,患者只能依靠化療且復發風險極高。

6月27日,高瑞哲開出了首張處方,創下國內創新藥企的一項紀錄:從拿到批文到開出處方只用2天,刷新非自由工廠發貨最快行業紀錄。站在投資方的角度,目前公司市值約150億元,與國投創新投資的博瑞醫藥相當,亞盛醫藥約80億元。

補充“資金彈藥”

國產創新藥的崛起,蘊藏巨大商機。但有趣的是,隨之而來的確定性機遇,與醫保談判、渠道建設中的種種不確定是同時存在的。

迪哲醫藥向《投資者網》表示,已獲批的兩款藥品“均有望在今年通過談判的方式納入醫保,納入醫保後將有望進一步實現快速放量”。

營銷投入上,作爲商業元年,2023年公司銷售費用2.1億元,銷售人員247人。同期,同行澤璟製藥、諾誠健華的費用分別爲2.5億元、3.67億元,銷售人員各有330人、306人。

在適應商業化的階段,迪哲醫藥最重要的是補充“資金彈藥”。截至2023年底,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合計約7.5億元,同期研發、銷售、管理等費用合計超12億元。既要頂住壓力,走“難而正確的路”,還要在積累力量的騰挪中,抓住商業化的節奏。從生存和擴張維度,公司都要不斷攀升新的高地。

這方面,迪哲醫藥向《投資者網》表示,“正通過積極推動產品商業化進程來增強現金流,同時充分利用銀行授信、子公司融資、再融資以及產品海外合作等多元化資金渠道”。

2023年3月,公司發佈定增預案,計劃最高募資26.1億元,其中用於新藥研發項目超18億元。之後,上交所發出問詢函,要求其解釋募投項目合理性、可行性、2022年股權激勵原因等,公司於8月披露回覆函。

迪哲醫藥向《投資者網》表示,“再融資目前在交易所的正常審覈中,如有進一步進展,會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思維財經出品)■

迪哲醫藥